以家为底色和基调,去爱这这烟火人间

汪曾祺先生去世已二十余年,但他所著作品每年都会再版,经久不衰。窃以为,这是得益于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生活的美和热爱,历久弥新。

我手上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关于家人回忆、街坊易趣、花草自然以及美食鉴赏等共37篇散文。

其中,“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便是汪曾祺先生在《冬天》这篇散文里写下的句子。这是这本合集的书名,也是先生这一生的底色和基调。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小说作品中,有不少都是来源于童年时期与家人相处所听到的、看到的人事物。

比如在他所著的小说《受戒》中所描写的人物石桥,就他以一个与父亲交往频繁的善因寺和尚为模板刻画,而小说《异禀》中所描写的生活,便有祖父所开的药店保全堂的印记。

这些生活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被汪曾祺先生用心观察和记忆,成了他笔下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母亲在汪曾祺年仅三岁时便去世,所以他这一生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多

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他回忆幼年时父亲对他课业上的教导,“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国文成绩好,作文得佳评,父亲“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数学不好也从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喜欢画画,身为画家的父亲也不刻意指点,就让“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乱花,瞎抹”。

汪曾祺十七岁初恋,父亲也不阻止,甚至当他在家写情书时,“在一旁瞎出主意”;他十几岁时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也不责骂,反而会在自己喝酒时,也给他倒上一杯,抽烟时,递上一根。

这种如朋友般的父子关系,让两辈人之间没有隔阂,只有敬和爱。而这种与父辈的相处模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到了汪曾祺自己的家庭。

汪曾祺先生会时常下厨给孩子们做菜,会和孩子们挤在书房的小床上读书聊天,甚至在孩子成年成家后,安排固定的团聚日,“绝对的排外,不欢迎客人”,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家是一个人的基底,是守护心灵的港湾。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待人接物的态度,都离不开家的烙印。

也正是因为深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汪曾祺爱写爱画爱交游爱吃爱喝爱这烟火人间。

你看,爱写作的他会把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拿给孩子们品评,即便已是名家,但对于家人的意见还是认真参考,女儿王潮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爸爸很在乎我们的意见,每当我们看到会意之处发出笑声,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对他的稿子,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横挑鼻子竖挑眼,他都虚心听取。”

汪曾祺 先生一生既享受过富贵,也经历过苦难。

小时候,祖辈积累下来的殷实财富让他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他是个小公子,有家人爱着,有保姆跟着,能够读书画画学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大后,他经历过又饥荒、战乱等天灾人祸,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的那段艰难岁月,他曾当,过“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张家口的农村劳动;也曾被打成“黑帮”,关进“牛棚”改造,被下放到山西“插队落户”。

然而这些困苦都没有成为他作品中的主基调,他没有对苦难大书奇书,而是保留了对生活最原始的热爱,用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描写普通人的点点滴滴。

先生说:“这些年来,我的兴趣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如此怡然自得,如此淡漠名利,如此潇洒不羁,真是让人羡慕。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家为底色和基调,去爱这这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