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八十二天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解析: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不用讲述太多,这样的人,我辈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析: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思想言行中都透露着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今天这一章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子路的言语中透露出他是一个义薄云天的人,他的心里装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只要是自己的亲人朋友,都是他关心的对象,也是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

历史也向我们证实了子路的“义”。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在去救孔悝之前是有人提醒过他,救人之行是非常凶险的,可是子路觉得自己是孔悝的家臣,不可以因为贪生怕死就抛弃了道义,弃孔悝不顾,所以还是回返卫国救人。

子路在说志向的时候,表现出可以为了亲朋无私奉献的言行丝毫不虚,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做出了证明,他的心里装着身边的人,能成为他的亲人和朋友是一件幸福的事。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什么传世之作,唯有只言片语以及一些与他相关的事件,被收集在《论语》等书中。

《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九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和子贡都自认不如颜回,可见颜回是一个多么厉害的人,但他平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篇》中的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说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

我们从这点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颜回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低调而自律的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到身边的人,才有可能为人师表。作为孔子弟子的颜回后来也有开班讲学,他的自律正是他的立世之本,他也成为了后世所尊重的“复圣”,他所开创的“颜氏之儒”为首的一个门派特点就是“重于立德”,这就是他的志向最精彩的呈现,他的一生都在修炼自己的品德,从而影响他人。

子路和颜回都算是优秀的人,志向也都以律己利人为主,然而跟他们的老师比起来,他们就显得狭隘了,他们只想到了身边的人,想到了自己,而孔子心里却始终装着天下。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听过这句话的人都会觉得孟子的心胸开阔,可是读了《论语》我们才知道,这份广大胸怀应该是来自于孔子的影响。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种对天下众生多么美好的期待,正是因为这样的期待,孔子终生致力于宣扬礼教,推行仁治天下,是因为他希望看见一个和平安宁和谐的社会景象。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得幸福而充满希望。

你的心里装着什么,你的行为就会指向什么,子路装着亲人朋友,他的行为就会被亲人朋友影响,颜回装着对自己品德的要求,他的一生就为维护这个信念而努力,而孔子心里装着众生,他的一生就为改变世人而努力和奉献。

你发自内心去做的事最后都会反过来成就你,子路因为义被人们颂扬,颜回因为德高被后人追思,而孔子因为心怀天下,被封为万世师表。有些东西看起来只差一点点,经过时空的发酵之后,相差的实在是太多。

或许看完这一章,我们都可以好好的想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能让我们发自内心去奋斗努力的又是些什么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八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