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弹性

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of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on 得到

思维的发展有三重境界,如同佛教禅宗的说法,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类似这样的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到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要诀,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很玄妙,我不太懂)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一重: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就是知道它是有错误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重新把它当作只是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所以,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这非常重要。

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更加引人遐想。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常听见的一句话:我知道我不知道,这部分就是自我发展的空间吧?

如果把“我自己认为自己知道的知识”,比作瓶子里的水的话,那么,一个觉得自己的瓶子是满满一瓶的人,就不会再去接受新的知识,而只会用他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外在的一切现象;而另一个觉得自己的瓶子只有一半的人,就会愿意去学习新知识,去填充他的瓶子。)

为什么思维的发展,需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知识。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弹性的思维,总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需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的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

这节课有点抽象,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又好像没说清楚。

还是用知识的水瓶来比喻,如果我认为自己的瓶子是满的,那么我就不再有空间可以接纳新的知识,我会很潜移默化地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去解释外部的一切。——这就是同化?

而当我觉得自己的瓶子只有半瓶子或者更少的时候,我就会敞开自己却努力接受新的事物,用新的规则去解读外部世界。当新的规则和我已有的规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会很痛苦很矛盾,

     · 也许会自动化地用老规则来解释外界(同化)?

     · 有时候会认识到自己的自动化模式好像不对(觉察)?

     · 有时候会用新的模式去看新的世界(顺应)。

从表面上看,这个过程很直观很简单,我们当然应该接受新事物呀,我们当然应该用新的模式去看呀。

而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用老规则去看外界(同化),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认为自己的瓶子是满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