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毛姆《刀锋》的两个译本


赶在今年618时集中买了几本毛姆的书,再加上原来手头有的,总共有十本他的书了。

我买书回来一定会读的,所以买之前必须仔细了解,一旦找到感觉便会毫不犹豫地下单,然后会一本本地仔细阅读。若不如此,便不会购买,以免留之无用又不忍丢弃,成了鸡肋,还占地方。

前段时间结束了昆德拉的全部阅读,开始转向毛姆,这是早已打算好的。只是有点小纠结,不知到底从哪本毛姆开始。按常理不是该从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看起吗?但是,我其实不太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的。当然,我还没仔细读过纸质版,对其或存偏见。

或许,可以依照毛姆的创作时间先后来进行。如果这样的话,那《人性的枷锁》便是第一本。这本小说我前一段时间连续收听了两遍音频,喜欢有加。

但是,因为正在收听毛姆的另一本小说《刀锋》(还因此在写了一篇日更文这段对话后,他俩解除了婚约,做回了一辈子的朋友),于是最终做出决定从《刀锋》开始阅读,趁着对故事情节印象深刻。

当然,这些纠结都是上个月的事了,因为,在昨天,我已经完成了《刀锋》的初读。


《刀锋》发表于1944年,毛姆当时已经70岁了,所以,这部作品应该算相当成熟。其实,这反而是我有所介怀的。因为作家在不同年龄段的思想和风格有时会南辕北辙,我更喜欢随着作家的成长来从年轻的作品开始接触。

买译文版书籍,一定要研究译者的。我在喜马拉雅听书时,朗读者使用的是周煦良译本,但是经过反复查询和斟酌,我感觉网上有人说“周老翻译的措辞比较老旧、有些词汇让人费解”(比如英文词loaf是游手好闲,游荡虚度之意,周先生译成晃膀子,被很多人诟病)等等不无道理,于是我买了秭佩的译本。

有趣的是,《刀锋》这本书的译者特别多,真的有点良莠不齐,很难选择,或许因为大家对现存译本都还不太满意吧。当然,也或许因为大家特别喜欢这部作品,还有就是,或许这本书总体的语言表达不难理解。

没想到,打开秭佩本没读上几页,就感觉自己一下子处于了转不过来的别扭境地。我在喜马拉雅收听了两遍周煦良的译本,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影响,看秭佩本突然便觉得难以接受。因为秭佩本包括主人公的名字都译得和周本完全不同,内心深处就有了无法改变的抵触感,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我在读一本假《刀锋》。

好在我懂英文,遇到两个版本中完全不一致的地方,就去查查英文原版,如此反反复复,就把这本秭佩版在纠结犹豫中读完了,中间无数次想打退堂鼓,想着重购一本周煦良版算了。

不过,昨天我完成了全书的阅读,已经完全接受了秭佩版本,并喜欢上了这本书。现在我不仅打消了另买周煦良本的念头,还选出了几段精彩的部分,就这两个版本进行了比较。

不得不说,总体感觉还是秭佩本翻译得相对准确一些,读起来也更加自然流畅。当然,周本也不错。两个版本都是可读的,也都各有缺点和不足。两位翻译家都是大家,我其实不敢妄加评论。

更何况,我认为翻译一本书有时比创作一本还难,因为你不仅不能天马行空,还要结合前后语境、甚至整本书的来龙去脉来揣摩作者字里行间的深层意思。这只是就书内而言,如果再多说点,作者本人的人格品性、文风做派等等可能都要知道,哪怕一二也行。从某种角度来说,翻译其实是更难的一种创作。

周本和秭本,孰优孰劣就不多说了,后面我会选出两段和大家分享,见仁见智,友友可以自己分辨。

最后,还是得说,先入为主的影响力之大有时候会让人始料不及。就像我最初无法接受秭佩本一样,有人因为先读的本,反而无法接受本。我看到有评论里这样说:看版把男主莱雷竟然译成了拉里,真是很别扭啊(哈哈,就像我初看本,把拉里译成莱雷同样不能接受的别扭感觉一模一样)。

不瞒你说,我特地去查了下字典,男主的名字Larry在字典里正可译成拉里,反而我没有看到莱雷。当然,音译人名有时候就会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先入为主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果然威力巨大。

周煦良译本


秭佩译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毛姆《刀锋》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