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19组+李娜+【202002训练营-W1D2-基于身份的习惯】
【主题】基于身份的习惯《掌控习惯》詹姆斯·克利尔(P020~P021)
【R原文】
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选错了我们试图改变的事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意思,你可以考虑把变化发生的进程分为三层,就像洋葱一样。
第一层是改变你的结果。这个层次事关改变你的结果:减肥、出版书籍、赢得冠军。你设定的大多数目标都与这个层次的变化相关。
第二层是改变你的过程。这一层次涉及改变你的习惯和体系:定时去健身房锻炼、定期整理你的办公桌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时练习冥想。你养成的大多数习惯都与这一层次有关。
第三也是最深入的层次是改变你的身份。这个层次是有关改变你的信仰:你的世界观、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断。你持有的大多数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当谈到涉及培养持久习惯,以及创设改进1%的体系时,问题不在于这层比那层“更好”或“更差”。所有层级的变化都各有用处。关键问题是改变的方向。
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这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引的情形。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听起来像一个合理的回应,但它暗含的意思是,这个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吸烟者,只是正努力让自己有所不同。他们希望只要自己心存同样的信念,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生转变。
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这个人身份的转变。吸烟只是他们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不再自认为是烟民。
大多数人在着手自我提高时甚至不考虑改变身份。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想变瘦(结果),如果我坚持这种饮食习惯,我就会变瘦(过程)。”他们设定目标并决定他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根本不考虑激励他们行动的信念。他们从不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知道他们的旧身份会破坏新的变革计划。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1、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
你想养成什么习惯?想戒掉什么习惯?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同时,习惯和身份可以相互塑造。《掌控习惯》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行为习惯,故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一个行为,或者一系列行为,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层次的改变。
(1)结果:改变结果,比如减肥、发表文章、保持整洁、精力焕发。很多情况下,我们设定的目标就与这个层次的变化有关。
(2)过程:涉及到改变习惯和体系:定时复盘,按时吃饭,每天阅读。养成的习惯大多数与这个层次有关。
(3)身份:行为带来的最深入的改变层次是身份。与我们的信仰有关,比如世界观、自我形象等。我们持有的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也就是说,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
2、基于身份的习惯
书中提到,“当我们养成习惯时,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就养成基于结果的习惯;注意力放在身份上,就养成基于身份的习惯。”
举例:以下哪个习惯是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
A、我每天背10个单词,通过GRE考试。(基于结果)
B、我坚持隔天打电话问候爸妈,关心身体状况。(基于结果)
C、我是一名环保人士,夏天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基于身份)
【How】那如何设计一个基于身份的习惯呢?
(1)确定身份:在我想改变的方向上,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设计过程:列举出能体现身份的所有行为,挑选出自己有能力、愿意做的事情,开始行动。
(3)记录结果:无论好坏,都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结果与身份的差异,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比如,我要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可以通过捐赠钱物、提供咨询、义务讲课、提供服务等方式,那么对应的结果可能是别人对我的称赞、信任,也可能会有其他的结果。
当我们内心中有了养成基于身份的习惯的理念时,考虑问题内心就充满了动力,因为我们进行习惯调整的方向,是希望我们的身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坚持这个习惯,就是要不断地强调这个身份,从而撕掉以前的标签。
这样,微小的习惯能够为我们的新身份提供证据,让我们先确定自己要成为哪种人,再用一个一个的小胜利来证明我们自己,从而用这个身份标签养成一种习惯。
3、金句摘抄
作者在书中有几句话,我在这里摘录出来,发给大家共勉。
你每次写下一页时,你就是作家。
你每次练习小提琴时,你就是音乐家。
你每次开始训练时,你就是运动员。
你每次鼓励你的员工时,你就是领导者。
【A1:激活经验、面向过去】
【识别】
1)坚持每周3天学习英语(只坚持了4个月)--基于身份
2)坚持一期的拆书训练营,取得毕业证书--基于结果
3)坚持假期读完一本书--基于身份
【场景】
假期中,在集团的一个微信群里,学院的老师提议:想带领大家用5天时间学完一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那个群有400多人,只有25个名额,我抢到了第6个报名。每天白天用微信读书APP看三章,然后每晚7:00-8:00大家在群里进行分享、讨论,并选出最佳发言者。我整整坚持了5天,读完了一本书,并且写了5天的读书笔记和感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收获颇多。看到了自己本身的格局和眼界、学识,还是不够宽广,立志要多读书,多分享感悟,多实践。
【改变】
1) 结果方面:我做到了5天读完一本书
2) 过程方面:每天白天用微信读书APP看三章,然后写读书笔记和感想,每晚7:00-8:00在群里进行分享、讨论。
3) 身份方面:让我对专职讲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眼界和学识。
【A2:规划应用,指向未来】
【身份】:想成为一个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专业功底的人,所以需要设计自2020年学习路径,多听课和看书,并且联系实践进行应用。
【过程】:
2月:认清自己的优势,规划2020年学习成长路径图
2月:拆书训练营+英语训练营,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和《非暴力沟通》
3-5月:麦朵12门网课+英语训练营,看完《认知天性》、《终身成长》、《刻意练习》
6-9月:购买一年HR专业网课,完成3门系统课程+英语训练营, 看完《金字塔原理》、《六顶思考帽》、《丰田一页纸极简思考法》
10-12月:3门系统课程+英语训练营+3本书
【结果】:
1、每周复盘,请孩子一起来监督,继续保持做的好的方面,及时终止破坏行为。
2、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力(遇事能快速分析,找出思路,简化处理)、专业能力(HR专业知识)、英语水平(HR书面英语熟练、日常口语交际)有所提升。
【学霸题】
结合W1D1的ABC模型,以及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你觉得在记录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我认为ABC模型和基于身份的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处。
Antecedent前提条件≈身份
Behavior行动≈过程
Consequence结果≈结果
个人认为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1) 第一要素是认清前提条件或身份,把控方向,寻找动力源,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渴望改变,才是达成结果的前提条件,这可能就是不忘初心的涵义吧。
2) 是关注过程和采取行动,需要关注的要素是Smart原则,要可控,并且支持目标,这样就不会偏差太大。最好从简单的行动开始实施,稳定达标后再逐渐增加难度。
3) 最后是结果,最好从达成一些小目标开始记录,不断对自己进行激励。即使有时候结果不够理想,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思想包袱,更不能自暴自弃,及时终止违反的行为,重新行动,直到取得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