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复盘)学习DAY13和14

一、复盘内容

预告:我与你,我与它
关系08 |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关系09 | 珍惜规则与权力规则
关系10 |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关系11 | 天才,和情商有仇?
问答:“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直播回顾:练就人际关系中的火眼金睛

二、复盘金句

1、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2、我们不能去倡导“自我消失论”,自我消失论就是说,你要放下自我,才能融进一个更大的存在。马丁·布伯也反对这种哲学,因为,当“我”不存在时,“我与你”也就不可能了。进一步来讲,当倡导“我”放下自我时,其实就是,“我”在“你”面前沦为了“它”。
3、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自然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
作为生育者和养育者,母亲在这一点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当然这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换来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过去我一直不能很好地明白,为什么女性生育后,按说是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却容易遭遇可怕的对待?为什么我见到的多数闹离婚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才开始的家庭大战?当我看清楚新生命就是权力,生育和养育就是权力时,这一点就看透彻了。
4、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5、情商高的人,太会考虑到别人,这时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时,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6、罗杰斯的一个定义更普通: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都没有看到你的真实存在,理解和接纳也无从谈起。
7、我认为对人而言,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很难,甚至还可能不成立,因为咨询关系中,来访者是需要付费的,父母和孩子间是有血缘关系的。有一些基督徒认为只有耶稣和神的爱,才可以无条件,人是做不到的。
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人有头脑和目标。头脑就是“我”认为的正确条件,而目标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从根本上讲,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是在玩一个转化游戏,就是把对方的负能量,通过积极关注,转换成正能量。负能量意味着死亡力量,而正能量意味着生的力量。

三、复盘感悟

“自我消失论就是说,你要放下自我,才能融进一个更大的存在。”“当“我”不存在时,“我与你”也就不可能了。”
想起了一个笑话:
初中的时候在故事会上看的一个笑话。那时完全get不到笑点。
病人:我最近非常难受,心情沮丧。
心理医生:你感觉很痛苦。
病人:事实上我经常想到死。
心理医生:你不想活了。
病人:对,我现在就要死,说完拉来窗户跳了下去。
心理医生走到窗户前,往下看了看,说:砰。

所以咨询的过程中,强调咨询师的中立,其实不是自我的消失,我依然是我,只是我不去评判,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发现你,这是一个“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就做一个完全接纳的容器,那咨询者其实是没有感受到关系和支持的,依然只感受到自己强大的信念和想法。

而如果我消失了,我只是一个容器,那就不存在咨询关系,也就无法疗愈了。

只有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了解了“我与它”、“我与你”的关系,我看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之难在哪里。
因为我渴望都是“我与你”的关系,在潜意识是否认“我与它”的关系,而“我与它”是时时刻刻都在的,所以我在和一个客观事实较劲。
接纳”“我与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是目前我的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

四、批判性思考

“不管你的目的与动机何等高尚正确,当你将你的目的与动机强加给别人时,你都是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所以,那教育呢?那应试呢?那学校的管理呢?
如果要在这些领域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看到后面,发现了这个答案。

“我还要再澄清的是,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马丁·布伯还论述说,“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是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那一瞥,就像是永恒。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真切存在后,再看这个世界,一个人会变得很不同。”

所以,我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我和你”的关系,而是在某个时机,有这个体验,就足够了。

“我与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

五、复盘拓展

《我与你》是马丁·布伯的主要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高铭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他没有专家和正常人看精神病人的自恋感,也不是持有一般的研究态度,而是深入精神病人的奇异世界,因此有了“我与你”的品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复盘)学习DAY13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