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的第六十六天。天气半阴半晴。
如同心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目的教资面试是在2017年才开始的,原来国家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刚刚伊始,我仿佛站在一条历史长河的开端,带着既有展望未来的勇气,又有内心匮乏的退缩。
我个人觉得这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的养育观念告诉我们,养育孩子绝不是要他乖巧听话,认真学习,有所成就,国家的大方向教育方针也在告诉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健康者和接班人,但道阻且长。
首要的问题一个来自学校,一个来自家庭。家、校是我们讲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国家目前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在个别校园试行教材,开展课程,但想要普及,还鞭长驾远。
对于家庭来说,努力做到家校合作应该是条很远的路吧,且不说父母有没有时间关注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异常和发声,但就父母一代他们自己的内心成长也未必健康,如果增加、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人生总得做点什么,否则随着年华逝去,待到六七十岁,步入人生的回望阶段,怕是顾影自怜,也犹未可知。
想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事实就是,对于理智的生活来说,我就是一个矫情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甜品,热爱五颜六色,唯独不喜欢黑色,喜欢一切富有浪漫气息的天空,草地,花鸟虫鱼和情感关系,但最糟糕的一点是过度在意亲密关系。
我想我对生活应当是有很多设想的,无论是从前、当下还是今后,我都不希望从众的为了生活而生活,如果可以在百忙之中以牺牲适当的世俗利益为代价只为满足个体内心的人性需求,我表示愿意这么做,没结婚前,我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是,婚姻,令人惶恐,我失去了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手杖,甚至受限于经济能力和身份要求,我成为了一个妻子,一个妈妈,一个儿媳妇,一个嫂子还有一个等等、等等,在最初享受这些身份所带来的光环的时候,我想我是快乐的,只是它们短暂,到了能够迅速被其它东西替代的境地。
未成年时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成年后我们似乎又希望快点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着急着毕业工作,得到一个员工的称号,又着急着交男女朋友,得到一个谁谁谁男朋友,谁谁谁女朋友的称号,再后来,着急着结婚,得到了爸爸或者妈妈的称号,称号越多,意味着责任越重,要求越多,似乎越不能随意出错。
如果在工厂上班,可以见到流水线上的工作看似千篇一律,但若没有工人的严格把控和车间主任的负责督察,也很难保证不在某一环节出纰漏,人生也是如此,不一样的是,你的人生,工人是你,车间主任是你,就连最终的产品也是你自己。
当然,权利越大,可变性越大,你想制造成什么样的自己既取决于你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取决于你自己的督察能力又因为工人和督察都是你自己,那么就算你做的不好,督管不力,最终产品不符合心理预期,真正的结局也就你自己责怪你自己,你要是觉得勉强可以,也能糊涂着流入市场,要是觉得实在不满,想任意丢弃,代价太大,想返工重造又顾虑重重。
那些糊涂着流入市场的就是现在的你,作为90年代出生生长在60年代人手里的一带,我们记得小时候屁颠屁颠玩耍的种种快乐,也依稀记得中学阶段被朋友嫌弃的感受,记得自己第一次暗恋别人的小心翼翼,也记得第一次大姨妈来临的窘境,记得贪玩落下功课而后想补却无从下手时的困惑,也记得不会搭配穿着不符合心里预期产生的焦虑自卑,还记得青春懵懂被人表白的措手不及和喜欢别人却没有保持好关系因此影响了学习,太多太多的成长困惑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协助,让我意识到,生而为父母,我们最初似乎并不合格。
父母在我读初一的时候,开始创业,那年,我感冒数次,数次躺在诊所医务室输液,上吐下泻,苦不堪言,甚至现在都记得那副惨状,父亲总是忙到凌晨一两点,母亲与我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回家的场景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到了高中,青春懵懂那些事我也都经历过,有喜欢我的也有我喜欢的,因为父母的忙碌加上弟弟的出生,我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青春的叛逆加上父母忙碌情感关注的不及时,我学习不好,还谈了男朋友,跟男朋友同居,去男朋友家见父母,一度维持了七年的初恋,分手的时候,爸妈都不知道我曾这么生活过。
听说大家总是怀念青春的美好,因为那些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付出里充斥着人类弥足珍贵的单纯、真诚,可是回忆即便是有意义的,也是不可逆的,成长环境的各因素影响可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憧憬的生活方式和归途,但真正影响自己行为的却是周遭那些在你未成年时不可控的外力因素,想用2成就3,却发现自己身体里只有1。
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下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但至少希望满足这种期待的过程能够健康,能够和谐,甚至能够优雅,让少年不只单纯,让青年少些遗憾,让改变从一而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