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互联网的岁月里看电影的记忆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永远有着不衰的艺术魅力。因为他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展现着大人物、小人物的故事,能让凡俗生活的人们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两个小时时间,不长也不短,比起电视剧来更加浓缩,台词和剧情也更加紧凑。

我是一名90后,小时候的电影记忆是在中央六看过一些电影,星空卫视家里是没有的,那时候看的片子主要两类,一是武打片,一是抗日题材片。

对于华北的农村来说,麦收是全年重要的时节,村里会安排在村中心放电影。晚饭过后,大大的幕布横在街上,两侧都坐满了人。即使在智能手机、电脑都普及的现在,村里还有放电影的传统,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如果在家的话,对我也是有吸引力的。初三那年从学校放月假,看了一场《血性山谷》,还有另外一部应该是《解放石家庄》,后来看过一场古天乐、杨颖、熊黛林的《花田喜事》。

小时候看电影最大的来源还是VCD,也就是光盘。圆圆的光盘,像是一个魔物,能当镜子,也能播放出影像,对童年的我来说真是一个万花筒。充满了诱惑,碟片上鲜活的人物,有很多俊男美女。

那时看过很多,大部分也忘记了,对张学友、许冠文的《猛鬼差馆》,《南北醉拳》印象深刻,还记得借邻居的一些碟片,后来因为好看,也没有还回去。

有的电影是没看完的,看到还剩十分钟的时候,碟卡了,这种遗憾贯穿了青春期。直到后来有了电脑,才得到了弥补。

还记得《开心鬼放暑假》带来的快乐,也看过僵尸先生、少爷系列的香港恐怖片。

到了初中,在电视上看了一些不太老的片子,比如《夜宴》《黄金甲》。

高三那年,我和姐姐在网吧看了电影《无极》,当时自己买的小时数还不够看完一部电影,就借旁边一个老同学的电脑看了结尾。

高中返校时非常想看章子怡的《十面埋伏》,刚看完一个开头,就要在父母的催促下,远行去衡水念书了,后来看完时,才知道,这部电影虽然尺度不大,但也不太适合在保守的父母面前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没有互联网的岁月里看电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