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双十一”的消费反思

去年的双十一,我清楚记得自己买了一台烤箱、一台扫地机器人和一个吸尘器,并且特意赶在那个时间段买了一堆衣服。在那段时间里的购物,是一种等待、一种为了参与而生逼出来的需求,那纯粹是为了参与享受优惠产生的被动消费。

今年双十一我什么都没有放进购物车,要买的东西,随着需求的到来正常购买。没有特意绕开,也没有特意的等待,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

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商家在人们进入一种亢奋的抢购状态之后,即使将原价提高,再显示降价,也有人毫无察觉,并且人们为自己能参与其中,好似捡了个大便宜一样沾沾自喜,早已失去了理性思考。

~ 1 ~

“双十一”的真相

“双十一”到2018年已经迎来第九个年头。2009年电商开始策划第一次活动,当时的出发点,单纯是因为11月11日是光棍节,为弥补单身者心灵上的缺失,在物质上打折扣以促进消费,同时表达对单身人士的一种慰问。

然而这种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物品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时至今日当然不仅仅是单身者参与,而是演变成了全民盛会,且其影响力超出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想象。

简单的说“双十一”是制造了一种购物的氛围,引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最初是做电脑、大型服务器等产品的,他们一度进入到发展的瓶颈,考虑要不要转去做智能手机。当时高层的意见不一,有的人建议说可以先做一个市场调查,但乔布斯坚定的说:我们根本不需要了解他们(消费者)需要什么,应该是我们告诉他们,他们需要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来告诉你,你就会喜欢。乔布斯的iPhone的成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成功:他不是去“了解”人们需要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你需要什么。换言之,乔布斯不是制造产品,他首先是制造欲望。

就如同在街上买饮品,当人们看到店面前排了几十人的长队在购买一杯饮品的时候,总是会被这样的盛大景象所吸引,从而激起购买欲。

商家很聪明,就是制造你的欲望。买饮料已经不是单纯的解决口渴的问题,而是变成一种流行、一种文化。即使你清楚的知道,直接喝一杯饮料,跟花了几个小时排队买到手里的饮料,喝起来的味道是一样的,但是这带给你的心灵快感却不同。经过这种包装加成,你嘴里喝进去的就成了琼浆玉液。而且你不但要喝,还要拍照,让朋友圈里面的别人看到:你们没喝过,你们是低品质生活。商家通过雇佣少数人,把买饮品喝,变成一个欲望,这不再是喝一杯茶的问题,不管喝没喝过的人都欲望它。很快,它就成了现象级饮料。

而现象级购物的双十一,如出一辙。

~ 2 ~

消费需要独立思考

当全民狂欢投入到一场盛大的购物Party时,大部分人会从众的选择去做一个参与者。人们不能接受自己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不能接受自己不是主流文化、或不参与主流事件的事实。

然而消费、购物、买买买这件事纯粹是一个个人行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到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需求的独立性。

尽管商家极力的去营造一种氛围,激发消费人群的欲望,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克制、冷静、和理性消费。

所谓理性消费,就是量入而出,就是在你确定是真实的需求、且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行为。理性消费不需要被商家的广告和打造的欲望幻想所诱导,你卖或者不卖,我有需求,我就会去买、去对比,我就是要实现自己要购买的目的。理性消费,就是注重物质的实用性的前提下,去购买最具有性价比的产品,不是去追求名牌效应,或者为了证明什么而产生的消费。

但往往,我们身边存在的大多是过渡消费、从众消费。这些消费行为无疑是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被物质牵着鼻子走。

过度消费,浪费金钱和时间,囤积物品、占有物品,往往让我们失去空间、失去自由,渐渐迷失自己的真实需求、迷失自我。当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情绪宣泄方式,不高兴了买买买,高兴了也买买买,消费本身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浪费,促使人更加陷入空虚不能自拔。

从众消费,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控制。别人买了什么,你就要买什么,意味着你的购物习惯受制于人,总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力,显然会让人忘记自己消费的真实目的。而习惯了从众思维的人,一旦个体需求和消费心理与大家的发生不同,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然后不知如何自处,久而久之会陷入攀比、品牌效应的误区,在没有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背景下的从众消费,更加直接导致生活窘境的出现。

~ 4 ~

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

一直在看和关注《断舍离》这类型的书籍,越来越发现,物质对人的意义并没那么重要。当然,我们不是说买买买之后,发现不重要,就扔扔扔,那只会导致恶性循环,更加加剧消费的不可控。当我们意识到物质的不重要之后,首当其冲要做的是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人们都知道修行的人讲求云游四海,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要因为总呆在一个地方而对环境产生依赖,失去自由。

当你对现实的环境依赖的越多,心越会被舒适、熟悉的环境束缚,越没有自由。当你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未知、很多不方便、很多恐惧,所以你会不想面对,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你对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依赖。而这些依赖让你满足、让你迈不开双脚,身体的不自由,也导致了心灵的不自由。

消费、购物行为本身,如果是对物质的追求和占有,那么这欲望越强大,依赖性就越大,心就越无法获得自由。

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一个人购买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当真正思考一番,什么才是必须的,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会发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

一件东西,在你已经拥有了它带来的使用功能之后,同样的功能的物品,如果你还要购买很多不同的款式,这就是一种对物质的依赖和过渡消费,甚至很可能在心理上,你是需要对物质更多的占有,来满足心灵的空虚。

而空虚作为现代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存在状态,主要由欲望和激情的不足以及存在感的缺失造成。越空虚,人们越想通过什么途径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空虚是无限的,有限的物质无法填满灵魂的空虚。

~ 5 ~

打造一个精神家园

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最大的精神需求就是渴望被认可。

与上一辈的消费观念不同,80、90后是在不缺乏基本生活物资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往往不能成为我们的消费动机。

80、90后的消费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存在感,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感。为了体验更多,享受更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买最高级的东西,更加看重物质的附加价值,比如品牌,档次。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80、90后购物的潜规则:用什么样的东西,代表你就是什么价值,处在什么阶层的人。

有人更愿意花费上一辈看来是完全不值的价格,去置办行头,去买经验,去买感觉。如果这种消费控制在经济范围内,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一旦过了头,陷入无止境的攀比,甚至借钱去消费,消费将升级到失控的状态。

这样消费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恐惧,一种害怕失去存在光芒,害怕被人甩在身后,被人瞧不起的虚荣心。

对消费进行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脱离对物质购买,及其附加值购买带来的依赖。我们要了解到物质不是万能的,够用就好,能够满足生活使用就足够,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有的时候,物尽其用,没有的时候,也能处之泰然,不至于让自己被物质牵着鼻子走,让自己成为失去了什么就活不下去的物质的奴隶。

当我们的心灵通透,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后,往往能够分辨出真假是非。

在寻求被认可、被尊重这条精神之路,我们要聚焦的是内心的丰盈,而绝非物质的丰盈,我们要看到精神世界的强大,它可以让你一无所有,还无所畏惧。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双十一”的消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