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招聘网站上翻越找工作的信息,一条刺目的信息若惊雷般炸响在我的脑海:即大部分公司对应聘者年龄的限制要求为35岁以下。
何以震惊?因为我今年已经31岁了,还有四年时间我便35岁了。
我在回忆。自己这工作四年以来,供职于两家公司过,大概和300多人共事相处于一个办公室过。而这300多同事中的大部分其年龄好像都很年轻,似乎十之八九都在30岁以下,35岁以上的真的算是一个稀有动物了,尤其在普通员工中,几乎是看不到35岁以上的同事的。唯有少数几个35岁的同事便是公司的老板和一些较高级的管理层了吧。
我在思考。35岁相比较于漫长人生而言真的不算老,35岁本应正如中午的太阳一样,正是他一天当中最耀眼的时刻。
可职场当中的35岁+们为何会成为社会上一种罕见的稀有动物呢?为何会在一生当中本最该如日当空的时刻突然黯淡离场呢?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度思考,我得出以下几个观点,现分享与读者,倘有益之一毫,则心甚慰也,不足之处,亦请笔友批评指正,亦不胜感激。
一、职场当中个人的价值与其不可替代性成正相关联系。
买卖交易,商人的天性自然是想高价而出,顾客的天性自然是想低价而入。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商品的价格绝不是商人想卖多高,便有多高,你把一瓶普通的矿泉水在千岛湖畔卖100元一瓶,我想这个时候顾客不仅不会买你的水,甚至还会嘲笑你是傻子吧;与此相反,如果这个商人在沙漠当中以1000元的价格向一个已经饥渴难耐的旅行者出售一瓶矿泉水。我想这个时候的顾客肯定会毫不犹豫掏钱买下它的。
何以前者无人购买,而后者顾客盼而购也?盖因商品之于顾客之稀缺性而定其价格也!
买卖交易,如果所售商品如白菜般随处可见,则顾客必将占于主动地位,挑肥拣瘦可遇见矣;反之,如果所售商品若梵高之画作举世难求,则商人必将占于主动地位,从从容容可代价而出也!
再对比一下职场,可得出下面三个对比公式:
求职方=商人
招聘方=顾客
求职者的才能=商人的商品
如同商人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一样,招聘方给求职者的薪资取决于求职者本身才能的稀缺性,而稀缺性即为不可替代性。
一个普通二线城市,酒店打扫卫生的员工工资大概在3000左右,而同样在这个酒店工作的厨师工资可能就在七八千。
何以前者员工工资少,而后者员工工资高呢?
盖因其不可替代性而决定。在大概率上寻找到一个好的厨师的难度要远大于寻找到一个好的打扫卫生员工的难度,而招聘方正是根据这种不同种类员工的寻找难度(即具有某项特殊才能的人)而决定了不同的薪资种类。
招聘难度越高,即人才越稀缺,招聘方越有动力出更高的价钱来雇佣他们;反之,招聘难度越低,即同类型人才越多,招聘方越没有动力出更高的价格去雇佣他们。
二、分析职场当中35岁+现象
我把职场当中的人群暂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职业生涯先天明确性,第二类为职业生涯模先天模糊性。
职业生涯先天明确性是指这个人自进入职场始,便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中打怪升级的路径和目标是什么,自己只需要集中全部的力量持续发力于这条先天明确的路径就能够保证有一个相对明媚的未来。
这条路径下的员工在职业发展上同我们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发展模式非常相似。学生打怪升级的路径就是学习,其目标就是赢得考试。在这种非常明确的打怪升级路径和目标下,学生只需要集中全部力量于学习之上,基本上便可以保证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而职场当中的职业生涯先天明确性更多的是集中在拥有独特技能的岗位上。比如医生这个职业,就是特别明确的职业生涯先天明确性,他们打怪升级的路径和目标也非常明确:通过学习和实践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医病能力即可。
明确此打怪生涯路径,初入医院的小医生只需要持续努力去精进自己的医病救人能力便能够保证自己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未来。
我们在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一般都是希望有老医生来帮自己治疗而不是小年轻的医生。这是因为我们更相信在治病救人这个领域,成为优秀医生的很重要一个条件就是其能力经时间沉淀而愈加精进。在这个潜意识指导下,我们自然更喜欢年长者为我们看病了。
现在我们再去观察,医院当中的35岁+,自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恭喜他们,他们因为从医而得以让自己的专项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愈加精进,因为更高的专项能力而得以令自己成为更加稀缺和不可替代性的人才。因为稀缺和不可替代性,所以自己的年收入也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我说,以医生为代表的这种职业生涯先天明确性群体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专项能力能够随年龄增加而更加不可替代,因为更加不可替代,所以自己职场的安全性便越强,因为有足够的安全性,人生自是可以少一些焦虑,而更多一些从从容容。
现在再来分析职业生涯先天模糊性,这群人的特点是在刚踏入职场时并不是很明确自己职场生涯打怪升级的路径和目标,因为不明确自己打怪升级的路径和目标,自然也难以有效的去集中自己的力量持续的发力于一个清晰的点。
任何专项能力的形成几乎都离不开时间这个纬度,只有经过时间线的加持,专项能力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而那些职场当中不能持续的发力于一条明确路径的人,自然也无法在时间线上开花结果。
比如行政专员这个岗位,在二线城市的工资可能是四五千,如果我们认真去观察这个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发现这些能力相对来说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的。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所以注定行政专员的可替代性很强。对于可替代性很强的岗位,公司自然也是不愿意以高薪而雇佣。
这个行政专员如果任凭自己在行政专员这个航道自然而然发展下去不加重新规划,则必然的一个结果是自己的行政能力不会随自己的年龄增长而有明显增加。
这样的后果,我想我们都看到了。
职场当中,尤其是一般的比较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其行政专员大部分都是比较年轻的。
那年长的都去哪儿了?至少应该算是被行政岗这个职业给淘汰了。
我们分析分析用人单位此刻的心里状态:
1、适用于行政岗的人才比较容易找到,替代性比较强,所以工资可以给少点;
2、年轻人和年长者在行政岗所需能力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
3、职场当中的年长者多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一大堆破事,这种人一定概率上是难以集中全力去投入职场的,而且由于其年龄增大,自尊水平也提高,管理上也相对费些事儿。但是年轻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刚进去职场,正是拼命干事业的时候,相对还好管理,而且工资还低一些。
急于以上三点考虑,应聘放在选择行政岗的员工的时候自然愿意挑选那些比较年轻的员工。
职场当中为什么35岁+人群会成为稀有动物,其实很简单,就是多数的职场中人如同上面的行政岗员工一样,没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路径,随时间流逝,除了自己的年龄增加之外,自己的专项能力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提升。
三、我们当如何做?
找到病因,便可对症下药。职场当中多数人难逃35岁+现象的病因是自己的专项能力并没有在时间线上产生复利效应,不能够让35岁自己的能力在职场上形成一种稀缺不可替代性。最后造成的能力现状是:
35岁+的自己在职场当中的专项能力和二十七八岁的人在同类专项能力应用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年长者和年轻者在某岗位能力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应聘方自然是想要年轻者而不是年长者。
用一个比喻来评说这些职场当中的35岁+现象,应该是:职场如青楼,大部分的职场人尤其是没有清晰职业规划的职场人的命运就如同青楼里的小姐一样,只能吃一场青春饭而已。等青春散场,也便是自己中年危机爆发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够让未来的自己不后悔或者更有安全感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态度: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就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不管我们现在年龄多大,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或者已是35岁+的人,我们都要相信通过我们有策略有方法有目标的持续努力,我们是有能力让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好的。
现在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方法论:
1、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我这份工作丢了,我能能否找到不次于现在的工作?如果自己的公司倒闭了,自己能不能找到不次于现在的工作?如果自己的行业萧条了或者消失了,自己能否找到不次于现在的工作?
如果你的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未来职场安全的人了,也就是说你可以不用往下看了;当然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不是肯定的,那我会继续建议你往下看看。
1、明确自己未来的能力目标,并弄清楚这个能力方向能否建立时间壁垒,即让自己的这项能力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更加不可替代。如果这项能力不能够建立时间壁垒,则重新选定一个可以建立时间壁垒的能力目标。
2、记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某项能力(肯定是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在时间线上产生复利效应。
3、明确了能够产生时间壁垒的能力发展方向之后,需要我们逆向思考,如果要达成这个能力,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知识模块。即明确自己达成目标的路径。
4、路径即明,剩下的就是需要我们集中有效力量全力以赴的攻克它。
最后:
强者的策略从来都是追求的持续而稳定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愿读者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