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茶语|秋分. 一半

我以节气为尺,

以茶入味,

度人间芳香。

和你一起走过四季……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北宋]苏轼


今年的秋分比中秋来得晚。

据悉,古时的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调整为中秋,所以中秋节即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虽然我生在中秋,却不曾探究这些。持续留在记忆里的除了家人便是苏先生的《水调歌头》,常读常新。

小时候读它,会感叹苏先生和弟弟苏澈的感情真好。后来读,感受到他的豪放洒脱和对未来的希望,觉得大气。再复读时又觉悲凉,开始理解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纠葛。再后来不怎么读了,不经意间,却从时间的砖缝里涌上来。



今年中秋,按常规是要回家探亲的。母亲说很想我,父亲说不要回来,疫情别影响娃……这两人常常在电话里一唱一和,我听着觉得很乐,真想找机会录下来。今日特意给母亲打了一通电话,录了一小段。

通常是母亲先打电话我,以前怕影响我上班会在休息时间。近年越来越没规律了,有点粘人,有时都不记得打过电话,晚上九十点来电话问“吃过饭了吗?”真的很逗。大多时候,我们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话,却永远不腻,心里总觉有依靠似的,安心着。

家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一直觉得,也深感幸运。苏先生应该也是,飘泊一生的他一直心中有光,想必也多源于家人给予的照耀,加持了他在跌荡路上成倍的信心和勇气。

此时想起他的《水调歌头》,我也念家了。虽我们所在时空不同,感受却一样。



近来有人问:“你算不算是独立茶人”?我连连摆手:“还在路上。"

我的理解里,“独立茶人”是爱茶、知茶、懂茶,会茶,有明显个性特征或独立思想的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茶、制茶的茶农,不是只懂冲泡和销售的从业者,也不是通过用文化、科研、教育来和茶发生关联的人。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茶人”,比如东坡先生。

不少人以为苏先生只爱酒,《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句给很多人留下爱酒的深刻印象。但在我喜欢茶后再看苏先生时,发现他爱酒却不善饮,时常饮酒大醉,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茶不一样,深度痴迷,连夜办公也要喝:“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不仅如此,他还是种茶高手、煎茶高手,能销售养家,也能作茶诗、写茶史进行茶文化传播,在我心里,是史无前例的全才和茶中哲人。

友人说:“以苏先生为标准是不是太高了?”也许是,各自理解。这世界上知者如牛毛,做者凤毛麟角,虽不必与之相较,但以之为师,修好自己时,总能看见圆缺才好。

有言:智者“求缺”,苏先生是,茶修道路上,他是我要攀登的阶梯。阶梯可以高,它不是爬多高才设多高。



这些年,我可能是一个活在时间里的人,常常记日志,看着日历越来越薄会莫名伤感,尤其秋天。但今年翻到秋分这一页,心里却释然了很多。

秋分的“分”是“平分”、“半”的意思,即平分了秋季,平分了昼夜,平分了秋色。也有一层意思是“分水岭”,农谚里“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无论是物侯现象还是气温,又或其他,它都有着明显的季节特征。当我喜欢上它,与之同频,这些节气在我面前已然是一个鲜活的人,性格分明的做着自己,和“独立茶人”无二致。

想想秋分若是“半”,人生也是“半”啊。一半寄挂,一半忘记;一半付出,一半收获……“一半”的称心,便可知足,知足常乐。时间的长河中,可握住的并不多。人健在,心可连,千里共婵娟,这样就很好。



当秋风扫过时,心中再有怅然,我开始会好奇自己,当下何需惹尘烦?日历薄了,手中日志却是越来越厚的,应该清理一些。

毕竟秋分过后,秋是越来越往深处走的。那些抢晴耕翻的土地,那相互私语告别的秋果与枝叶,还有茶山或已成黛色,上上周看到时,叶已显粗老。它们,都已经在为来年开始作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气茶语|秋分. 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