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81。2020-5-14》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81。2020-5-14》

今天是庚子年辛巳月丁巳日,四月廿二,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

第二十七章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上一节,学习朱子讲解"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是存心,存心方能体会道体之大,能体道体之大而后德修(有据,故能实在力行);道问学是致知,致知方能尽道体之细,能尽道体之细而后道凝(由抽象的共相提高为在自身中包含了丰富的特殊事物的共相-黑格尔《逻辑学》谈辨证法)。存心和致知是修德凝道的两人纲领。

    那么,存心和致知是什么关系呢?

    朱子继续讲解说:"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这句话的文义不难解,难的是私意和私欲怎么解的问题。窃以为,私欲不是指人的欲望本身,因为人自欲望得此生身,岂曰无欲?私欲特指狭隘的主观的因此又是虚而不实的目的,也就是说,私欲的对立面不是无欲,而是大公至正的真实不虚的目的。人的这种差别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天赋禀性,禀性有三种类型: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第二是学习,对应的也是三种类型:安而行之是生知者;利而行知是学知者;勉而行知是困知者。这三种类型只是反映了基础和方式不同,并不决定最终的结果,结果由学习决定,成功抹平一切基础和方式的差异,对三者来说"及其成功则一"!这个"成功"是什么呢?窃以为,就是孔子所说的"登堂入室",就是"学以变化气质"所体现的视野、胸襟和格局,扬弃了私意私欲而生成壮大的大公至正。

    朱子继续讲解何谓致知说:"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这句话中,分析准确的"析理不差",反映的是智慧通达;处置妥当的"处事不谬",反映的是心性醇熟。也就是说,智慧和心性一定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必然体现为融入其生活方式的持续学习,以及终其一生不逾矩的言行范则。

    想来,大部分人都是从负数起步的,甚至包括起点其实很高的曾国藩在内,也是从负数起步的,成功因素是两条:涵泳敦笃,析理处事,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朱熹补传》),也就是说,在正确轨道上反复用功,日日不断,时间到了,领悟自至。

    朱子总结存心和致知是一对阴阳,他说:"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存心致知,修德凝道。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81。2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