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之铜钟案

这本《铜钟案》的结局太扎心。因妒生恨、因爱生恨,造成了比单纯的死亡更让人绝望的结局。几本看下来,觉得高公在人物的塑造、人性的刻画方面特别牛,即便有时候犯案伎俩或埋藏线索的手法有些相像,但因为人物的真实而多样依然看得欲罢不能。


本书包括三个案件,无赖奸杀、寺内淫僧以及广州富商的陈年积案,除了广州富商一案的证据有点难找,其他案件依然不难,只要注意细节以及前面埋下的伏笔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狄公分析案情时严密的逻辑、不动声色的计谋都很吸引人,而且每次断案时,狄公对受害者都会融入一些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人情,比如寺内淫僧案中为了保护去过寺庙求子的妇女及其子嗣,他谎称其中只有两间房里有暗道。而对那些拥有强大庇护的违纪者,为了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处,他不惜“利用律法条文,使出刑名伎俩”。


比如广州富商案,(借用大理寺卿的一句话)“此人不但家资甚巨,而且在官场上结交甚广,必得尽快了结此案。”如果从判刑到执行不在一天之内实施的话,这个人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毕竟一般的死刑都要上呈审批,就为这个人去四处活动提供了时间。而狄公的这招儿让“一个逍遥法外二十余年的恶徒最终落入刑名的陷阱之中,真可谓是得其所哉。”但狄公对富商妻子又多了一丝同情和不忍。


再如寺内淫僧案,当看到狄公由于没有时间回衙门导致错失浏览信件的机会以至于那群淫僧被暴怒的群众殴毙时,就会为狄公看似无意实则故意打出的时间差拍案叫绝。如果是狄公查封大寺后对众淫僧进行了惩处,“依今之势,整个佛门势力定会全力反扑,那狄县令等不到官司了结便自身难保。”而众乡民帮他处理了这事儿,“这一机缘巧合即使不至于救了他的性命,起码也救了他的前程。”众淫僧死得其所,狄公安然无恙,事后再为众乡民请命求情,堪称完美。其实这些看书时都能猜到,但听得当朝宰相、大理寺卿、礼部尚书在一起边喝酒边分析,就会让人更加豁然开朗,简直妙极。


狄公每次断案都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有一种悲悯之心在里面,想起了阿婆,整个案件看下来,解恨的同时又觉得很暖。其实有时候觉得县令断案就跟医生的工作差不多,不能有太多的共情,否则长年累月在那样的环境中肯定受不了,正如每次狄公在监斩以及在砍下来的头颅上做记号时,就会觉得他有点惨。“四名亲信告退后,狄公起身走到放置镜匣的条几前,只见镜中映出一张疲惫不堪的脸容,面色憔悴,神情惨淡。狄公摘下乌纱帽,折起后放入镜面下的抽斗中,换上一顶家常便帽,反剪着两手在室内来回踱步,努力试图整顿全神,奈何终是无济于事。刚刚将思绪从适才议论过的家族惨剧上转至别处,眼前便会浮现出普慈寺众僧肢体零落的骇人景象,耳边复又回响起林帆受刑时发出的狂笑声,不禁悲从中来,绝望地自问上天何以会操弄出如此可怖的痛苦遭际,如此血腥的暴虐横死。


这种种疑虑困惑,折磨得狄公心绪难平,不禁举手掩面,立在书案前久久未动。”


看罢这段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楔子中古物行家的奇遇,穿戴上狄公的服饰后看到的强暴案、两名年轻女子的救助、五马分尸之感以及镜中看到的那张“面色憔悴,神情惨苦”的脸。这套书目前看过的三本里的楔子都很喜欢,有些初看时会觉得神神叨叨不明所以,但看完全书后再返回去想,就觉得里面要么有所呼应,要么有些剧透,要么细思极恐。但这些,又都必得是看完全书后才能有所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唐狄公案之铜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