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 读《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文|李丽梁

图片发自App

最近几个月思考了很多,却无从下笔。

今日恰逢当当网把我买的几本书送到了,欣喜之余,翻读了最薄的一本,卢梭著《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开篇页的一行小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文章的长度,以读起来不超过半小时为限。(译者注)”我恍然大悟,原来中文习惯用字数限定,法兰西却是愿意用阅读时间为限定。

像是和谁在赌气,我掐点儿计算从开始到结束的阅读时间。虽然不是一口气读完,也算是认真,不曾走神,结果是说好的半小时,我读了将近两个小时。难道是卢梭写太多了?还是译者(李平沤)的问题,毕竟前言和译注太多。或者,我的阅读速度比起1750年的法兰西读书人慢了这么多?!好像有点不甘心୧( ⁼̴̶̤̀ω⁼̴̶̤́ )૭

不光是阅读速度慢,我的写作速度更是要命。将完成的作品比做婴儿,那么出自我笔下的婴儿,不说难产,婴孩是否发育完全都是大问题。

这么来看,“一尸两命”是近期的噩梦。

直到此时,方才意识到,自己不光是思想愚钝,口舌竟也如此不利索。

其实,硕士阶段学习的最大感想,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上的进步,不如说是还债……还作为中国人而欠下的一大笔语文债。

幸好,幸好,发现的还不算晚。

为了明礼,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为了辨别聪明与智慧,我将在未来的日子继续努力生活,热爱生命。读好书,写大量的笔记。(不为沽名钓誉,只为启发大脑和锋利口舌)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卢梭所言,未必正确,却意义非凡。

首先,他的直白与勇气,是我不能做到的,我敬佩他。

论及正文,我不认为他是在批评科学与艺术本身,而是强调此两者与风俗(道德、真善美)的不协调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哲学。卢梭的观点在其所处时代是有独立品格的,世人眼中的对错与事物的本质间相差的有时是一个筋斗的距离,有时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有时一个筋斗的距离就是十万八千里,对与错本身尚无定论。

那我们评判一个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呢?

其一,是否有独立的品格;

其二,对于其所处时代(时间、空间)有炼骨不伤肉的功能。(伤肉的是战火)

他的直白撕破当时虚伪的,擦亮当时正直的。以未来人的眼光看来,偶有不当之处,如:感情或许充沛,误伤(非本意的伤害),此类事物(当局者迷,无可厚非)可以谅解,总得来说利大于弊的。

他给从事科学、艺术、哲学的人物敲响警钟。于科学、艺术、哲学本身并无太多牵涉,也无太多辨析,与其说是对科学、艺术、哲学等进行批评,不如是对一些人进行批评,这是对人的反思,从社会的立场,以全人类的视角进行思辨。根植土地,保持人的纯善,笔者对这一大方向是赞同的,而其中的具体观点,如:学习科学、哲学、艺术,对人类保持纯善并不能起好的作用等,凭直觉,这一观点过于确切和直接,应该还有更深的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有时候不急着下结论也是一种智慧。

当然,文中举了众多诉诸如:“文明”被“野蛮”,或“奢靡”被“纯真”的例子,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文明的覆灭。并给了直白的答案。笔者认为,或许有这么一种可能,覆灭的是希腊、罗马的城邦,人以及制度,其精神是不可覆灭的。即便只是昙花一现,这也充分证明了人类的潜力,并且一定隐于基因之中,它或许永远呈隐性,却绝对存在。我坚信这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3 读《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