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来自“知识的诅咒”,你是如何应对的?

“知识的诅咒”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维基百科上的解释如下:

The curse of knowledge is a cognitive biasthat occurs when an individual,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individuals,unknowingly assumes that the others have the back ground to understand.

知识的诅咒是一种认知偏见,指的是当一个人与其他人交流时,不知不觉地认为其他人有背景知识。

更通俗的说法是:一旦你知道了一个信息(学会了一样东西),你就很难想象你不知道该信息(没学会该东西)的情景。就像是你已经知道的那些信息“诅咒”了你。


“知识的诅咒”来源于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针对美国人民)的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一首并通过敲桌子把这个节奏敲给听众听,然后让听众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里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是他们认为2次就有1次,为什么呢?

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因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说“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循环着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脑中听到曲调。但是对听众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也就听不到这个曲调——他们所能听到的知识一串分离的敲击声,就像是战争时期的发电报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

在试验中,听众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辨出乐曲,敲击者对此感到震惊:难道不是很明显就能听出来吗?当一个听众把《星条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敲击者的想法可能是:你怎么这么蠢呢?

做一个敲击者很难。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度里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知识的诅咒”,父母和孩子的沟通,CEO和员工的沟通,专业人士和外行的沟通,我们总认为对方没有听明白我们讲解的事情,是对方出了问题,然而却是我们自己被自己知道的知识诅咒了。

就如我这几天在录制一门公众表达的课程,因为这门课我已经讲了十多年,而且认为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所以想当然认为学员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已经了解,然而在收集的学员反馈问题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我认为没必要讲解的内容。


那我们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么?

1、不预设立场,详尽解读。

不轻易的说“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这类粗暴的语言,不预设对方已知很多信息的立场,而是把听者作为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尽可能的交代前因后果。


2、为了让对方搞清楚自己讲解的内容,做好重复N遍的准备。

有很多时候讲解一遍是没法达到效果的,尤其是聆听的过程中会遗失掉很多的重要信息。为了沟通效果的达成,一定要有耐心,做好重复N遍的准备,在这点上,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应该深有感触。


3、如果是复杂问题,那么就要学会拆分,分块进行沟通。

让一个外行了解一个内行的专业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要学会把这个问题拆分,单独沟通。我记得当初读大学时,我们要学健美操,看老师做得无比流畅,然而自己却跟不上节奏,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把每个动作分解,我们跟着练习分解动作就可以。


4、选择适合对方的沟通方式,要学会多种方式同时使用。

每个人适合的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人对文字敏感,有的人对画面敏感。

我这几天在录制课程,我自认为幻灯片的内容已经足够,而且自认为讲解得足够详细,然而还是有学员反馈说不懂这里面的细节要求,要求我拍摄教学视频给她们看。


5、要有沟通成功的标志。

给别人讲解一件事情,如何确定对方听懂了呢?这就需要自己制定出沟通成功的标志。

就如我在录制的《公众表达7堂私房课》,我每天都会在群里布置作业和问题收集,如果学员能够完成作业,也就意味着听懂了大部分,如果学员还能够提出问题,意味着她开始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来自“知识的诅咒”,你是如何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