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

一 爱恋与幸福

幸福的分类

1、什么是人。就是人格。包括括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

2、人有什么。人有财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

3、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热恋的激情

肉体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着一章节的爱情观也很悲观。

婚姻里充满不幸、利益、冲突就连爱神丘比特也化作邪恶之神了。也和叔本华早些经历有关,对女性和婚姻产生较为悲观的想法。

禁欲的解救

世界上最伟大的,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

在欧洲人们推崇基督教即人类的爱,引导向禁欲。最纯粹的爱和自由意志完全禁欲来消灭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印度教则完全否定自己的爱,而去爱你的身边的所有。禁一切欲望逐渐痛苦的虐待自己的意志,直至消亡。这两种教义都是宁愿放弃世俗的满足,来追求清贫中的慰藉。

狭义多禁欲就是虐待意志而不断寻求不愉快的事情。为折磨自己而拒绝快乐甘愿受着生活,也就是故意破坏意志。

快乐经常成为意志否定的障碍,再度诱惑他走向意志的肯定。

所以在意志否定之前必须要毁坏意志由渐而进入各种痛苦的阶段。在濒临绝望之际倏然返回自我,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的本质超越自身的痛苦。所以人可以以自由意志的探求而认识世界的痛苦,也可以在自身的过度痛苦经验而获得解脱。

二 生命与超越

生命的空虚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来是以空无存在。而且有哪一种欲望的满足不是带来痛苦呢。

欲望追求是的痛苦的,即使欲望得到的满足又随之而产生无聊空虚和孤独,所带来的厌倦之苦。

因此要评判人生的幸福不是从欢愉与快乐来评判,而是从它能解脱痛苦的程度,也就是从解脱积极的罪恶来看的

通过艺术品创作与欣赏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暂时忘却人间的痛苦与不幸。要彻底解决人生的不平和痛苦,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习佛教去的禅定,从而进入涅槃的世界。

人生的困惑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其意志现象越完全痛苦也就越显著。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差别却不可避免。

欲望和努力是人类全部本质,欲望又是穷困和需求,即痛苦。

欲望太容易满足,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两者是人生的必要因素。为了养育这个身体,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人之大孽,在其有身)。但人生也是欲望和成就之间不的不断流转,然而没有这些轮替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的情绪。即使感到幸福生活(愿望和满足相继产生)的一些天才们也难逃孤独的命运。所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满足,所谓的幸福往往是消极的东西。因为愿望的产生是缺乏,满足后就消失,快乐也随即消失。人只有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才是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心流》这本书应该就是用的这个理论。

超越生命

空间和条件下看到的东西只是现象,我们在一定除了事物产生的知觉之外我不知道事物的本身像是什么。即使肉身死亡但意识依然存在,意识消灭了但产生意识的东西没有消灭。

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但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

另一方面死亡是我们恢复的状态就是无人识作用的最初状态,超乎形式以上的状态。生命是从死亡里借来的债务睡眠乃是对债务每天付出的利息

生命的永恒

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

通常认识力获胜得以泰然自若地迎接死神。反之那些眷恋生命,对于死亡的逼近极力抵抗,最终以绝望的心情迎接死亡。人既然已经不存在一切生存无关的时间,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不重要。

一切生物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纯粹盲目的意志中产生的那是因为生物有求生意志。而此时的意志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将本身与现象视为同一误以为死亡就是自己的终结。最令人恐惧的是有机体的破灭。 但无论死亡是多么恐惧但其本身并不是灾祸。因为当生存中自己的努力遭到难以客服的障碍,或为不治之症和难以消解的忧愁所烦恼时大自然就是最后的避难所。(当然也是经过肉体和道德方面的一番战斗之后才有这个行动)。

死亡与全体自然的关系。

个人的生死根本好无轻重,不管是动物或是人类,他只把他么生命委之与偶然毫无介入之意。个人的生死对于自然根本不成问题我们本属于等于自然。因为现象的破灭不影响真正的本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