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把这个话题翻译得再清晰一点的话是,美国会收紧流动性吗?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收紧?
观察美国的货币政策的标记点,仍然跟我们在173讲讲过的一样: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会不会在某一个月内极速上升到2.5%以上,或者美债会不会流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美联储为了压制恶性通胀,就不得不加息了。
但对中国来讲,跟几个月前相比,我们防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什么样的变化呢?在几个月前,拿当时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说,我们担忧的是当时的美国宏观政策(也就是紧缩政策)生效,导致全球资本收缩、金融资产泡沫破裂,给中国金融市场也带来压力。
而现在,我们这边不太提这种担心了。中国这边的声音变成了「不管他们是什么状态,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篱笆扎牢。」为什么「不管他们是什么状态」了呢?因为我们现在要防范的不是美国收紧,而是它不想收紧,但它失控了。
这里面有两个点要解释:一个是它不想收紧,一个是它失控了。
关于「不想收紧」,130讲我们有过解释。加息一方面会影响经济恢复,另一方面也可能直接把美国政府自己推向破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8月底的时候刚好在全球央行会议上又表了一次态。他讲话的大意是,美国当前通胀还是暂时性的,应该避免用加息来打消通胀,因为这可能耽误美国实现充分就业。你看,美联储的两大天职,抗通胀和保就业,他仍然是优先保就业。
那什么是「失控」呢?
陈老师打了个比方很生动。一个爸爸看到儿子看漫画书,说:「他看漫画书是暂时的,他一会儿就会去好好学习。他不好好学习我打断他的腿。」说这句话的爸爸其实身处在一个两难险境:他事实上不可能打断儿子的腿,但他希望儿子相信这句话。只有这样,儿子才会出于威慑去学习,家庭的和睦也得以保存。
美联储也处在这样的处境里。它已经向市场喊了很多次「通胀是暂时的」和「通胀真要长期化我就打断它的腿」。但这真的是暂时的吗?央视财经之前做过一组美国超市的现场调查,超市里一磅牛排,1月份的时候12.99美元,7月份涨到了22.99美元。几乎翻了一倍。
所以要是有一天儿子意识到,爸爸并不会真的打断自己的腿,那他可能会大喜过望地把一天24小时都用来看漫画。那放在美联储的处境里,就是市场极速倒向恶性通胀。
真要到了这种坦诚相对的时候,美联储就只能去加息,打断市场的腿。但真打断了之后呢,可能又得再降息,把腿接上,防止资产价格雪崩。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就在「打断腿」和「接上腿」之间循环往复。
这个局面还真不一定是夸张,它在历史上就出现过。1979年到1982年期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就是用强力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当时每年10%的通胀。在那个治理过程当中,十年期美债的收益率用三个多月就从12%跌到了9%,后来又涨回到了16%。沃克尔确实结束了当时美国的通胀,但这也造成了1981年开始的经济衰退。
我们今天说从2%涨到2.5%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件了,但跟当时那个波动比起来,可以算是「不动如山」。
你肯定记得,129讲我们讲过,美债收益率,那可是全球资产定价的锚点。全世界其他资产的价格都是随着美债收益率而变动的。美债收益率在短时间内这么剧烈的变动,那会让全球资产价格的定价依据都发生紊乱。
在今天,美国仍然在进行超预期的大放水,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应对;而要是它在超预期大放水的末端,不得已要去加息的时候,这可能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动失去原来的秩序,到时候全球资本怎么流,现在我们已经无法预估了,只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加紧观察,并且扎牢自己的篱笆。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可能会进入为期四五个月的短暂缓和期。
而这件事会不会发生的标记点,可能是华为的CFO孟晚舟回国。华为目前收到的消息是,10月21日加拿大法官会确定正式的裁决时间。而8月底,在孟晚舟被加拿大拘押1000天的节点上,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给孟晚舟打了慰问电话,鼓励她坚定信心。这可能是一个信号。
因为中美当下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不止中国被各种卡脖子,美国也感受到了疼痛。美国最大的痛处就是中国到6月已经连续4个月减持美债了。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中国对美债的态度是直接影响美债的价格和收益率的,而美债收益率,前面说了,又直接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几个月发生了三件好玩的事。第一件事,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坚持要到访中国,哪怕只能去天津而不能进北京也要来。第二件事,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也放出消息说,考虑在未来几个月访华。第三件事,美国总统拜登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动打了电话。
谢尔曼我们就不说了。耶伦掌管的财政部是一个负责国内事务的政府部门,耶伦有什么话题非要跟中国聊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寻求跟中国的合作,解决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困局。而拜登跟习近平的电话,从公开消息来看,我们不是很热情,美国不是很满意。
这之外,还有一件事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拜登政府批准了一份申请,允许华为向美国采购数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芯片。
这些,都是美国想要缓和的迹象。
中国这边也有一些让步。比方说资本市场,北京最近迎来了第一家全外资的私募证券基金。
你想,托尼可是一个外资。你要是允许做他在境内做资产管理业务,那托尼就能替王富贵管人民币资产了,那进一步,能不能替王富贵也管理他的美元资产呢?要是托尼也可以帮王富贵管理美元资产,那富贵想在托尼这里把人民币资产换成美元资产可不可以呢?如果托尼的私募机构发行有一只人民币基金,海外还发行有一只美元基金,那王富贵买了这个人民币基金,人民币基金再去买那个美元基金,王富贵是不是就等于进行了美元资产投资呢?
这些操作细节,中国在放开之前肯定都有考虑,所以说,这是资金跨境流动领域非常大的突破。
这是为什么说,如果孟晚舟在未来几个月能够回国,那就大概率意味着,中美进入了短暂的关系缓和期,双方都会趁着这个窗口整理整理自己。美国要赶紧把通胀和流动性给收拾收拾,中国反而要放松一下国内的货币政策,给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加加棒,同时也建立好共同富裕的共识。
但哪怕这个关系缓和期真的会来,它的缓和也肯定是暂时的。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你肯定猜到了,疫情。值得你继续观察的是,新冠疫情究竟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消停下去,以及它会怎样改变世界的贸易结构。
在中国之外,新冠疫情已经进展到第三、第四波了。第一波是2020年3月开始持续到夏天;第二波是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第三波是5月份从印度开始的德尔塔疫情。最近我还看到说,加拿大、德国和以色列等等几个国家,已经在说自己进入第四波了。
这几轮疫情对不执行严格防控的国家来说,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冲击巨大。越南和印度的情况我们以前都提过了。美国最近一个月的新增确诊速度也飞快,美国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8月份已经开始拐头向下了。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更早,7月份拐头向下。这都是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新打击。
而这同时,中国产能仍然在承担全世界的需求。海关总署前两天给了个信息说,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有望达到5.1万亿美元,这等于是提前把十四五规划给2025年设置的目标给完成了。海关总署说,这样一来,中国货物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会提高到15%。
去年海外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认为,中国可能会暂时地获得全球贸易订单的倾斜。但要是海外疫情不断地往德尔塔、往缪去演化,全球供给结构的暂时性变化,难保不会变成长久性的。
其实在新冠疫情里,主张严格防控、动态清零的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在发达国家里新西兰也是严格戴口罩、强推打疫苗。新西兰8月份出现了一例确诊,马上全国封城3-7天,来寻找密切接触者。它这种严阵以待的方式,让它也一直是感染率和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在疫情乱世里,对有选择权的人来说就很有吸引力了。前几个月,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就带着孩子,移民去了新西兰。
拉里·佩奇的这种选择会成为某种趋势吗?这也是新冠疫情可能给世界带来的结构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