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不可替代性与标准化早已形成了一种博弈。作为员工希望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就有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防范;而作为领导,又希望避免不可替代性太强的员工离职影响企业运转,从而不断提高岗位的标准化程度,而且越是大厂越是如此。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就像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一个道理。不过,人们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不要成为被裁员的那一个。
今天我们就从两个维度,来聊聊,什么是个人的不可替代性?
替换影响维度
从个人角度。如果某人被替换成其他人,会出现比较大的质量、效率降低,甚至影响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那么这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就很强。因为这个人的技能水平、业绩,其他人“无法企及,难以超越”。
比如研发人员在专利、技术、解决难题、创新等方面能力特别突出,项目管理者在把握关键点、想出好点子等方面能力特别突出,运动员在体能、速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特别突出,就会非常让别人难以超越。又比如有些自媒体大V两个小时就可以写出一篇质量很不错的文章,而且天天如此,但更多的普通人则很可能绞尽脑汁憋几天才能憋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么在速度、质量、资源素材等方面大V就让别人很难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一定资历老的人就比新人能力强或业绩好。本次东京奥运会,取得我国奥运首金的00后小将杨倩,能够从众多老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为角逐奥运金牌的主力选手,就说明了这一点。
替换成本维度
从企业角度。想要替换一个员工,成本也是不小的,包括经验成本、沟通成本、地理成本、招聘成本等。
经验成本,就是新人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熟悉产品、踩坑所需的成本,通常难度越大、可重复性越低的工作,经验成本就越大。
沟通成本,就是老板让员工准确理解自己工作意图、效果要求的费劲程度。很显然,老板与经历过许多项目的老员工沟通,和与没一起共过事的新人沟通,交流的顺畅程度就不一样。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指的主要也是沟通成本。
地理成本,很好理解,就是跨区域招人的难度和成本,哪怕本地员工的水平不如外地的员工,但企业想从外地招人也是很难的。
招聘成本,招聘是一件周期长、有难度、又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只要一发布信息,就立即能招到非常合适的人选的,所以招聘也有一定的成本。
替换影响VS替换成本
通常情况下,只要你的替换影响高于替换成本,你就是安全的。不过,这二者的关系往往不会固定不变。一方面,你的成绩只代表过去,如果你不再继续努力,就很有可能被不断成长的后来者超越,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当企业、行业出现不景气,或者其他重大变故,你原先的不可替代门槛也有可能会被裁员潮淹没。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门槛呢?
1)不论是你有天赋、悟性强,还是你比别人勤奋、肯吃苦,或是你有高人指点、方法好,只要你占了其中一项,你就有可能更快的提升能力、做出成绩,拥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2)在好的岗位上,持续提高自身职业方向的技能水平,是可以贯穿始终的有效方法。
其中,岗位的选择非常重要,有的岗位技能提升的空间很大,而有的岗位则没有积累可言。比如外卖骑手、流水线工人,即使工龄很长,也难有多大积累,换个新人进来,培训三天,工作也照样干得下来。不过,同样是快递行业,分检岗位却大不一样,95后小伙李庆恒通过熟记城市、区号、邮编、航空代码,以及苦练各项快递业务技能,成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冠军,最后被评为了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拥有了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另外,并不是只有高学历者的工作才有高技术含量。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职业技工学校学生,个个都成为了知名企业争抢的对象,有的人还得到了企业开出的百万年薪!
同时,也并不是只有高难度的岗位才有技术含量,在普通岗位中,如果勤于总结业务经验、整理客户信息、改进工作流程等,也能让你业绩出众,重要度提升。
当然,因为起点原因或经济原因,短期内在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过渡一下也是可以的,不过为了避免中年危机的发生,从长远考虑,还是应该尽早迁移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去。
好的,以上就是关于个人不可替代性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