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笔记1:1-122

下载了一个手机阅读软件,有一个月的免费阅读时间,准备阅读大部头《剑桥中国史》,一共29554页,如果每天读100页,大概要花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读完。

这两天共读了122页。

除了专业性和学术性外,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学者的翻译,定语太多。

以下是读书笔记:

◆ 本卷序言

>> 秦、汉使用的历法是颛顼历

>> 公元前105年之前,阴历十月被视为一年之始;从此以后(除了公元9—23年),把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 导言

>> 公元184年黄巾叛乱的爆发实际上标志着汉帝权威的结束。

>> 本卷没有试图分析气候变化及其明确的长期后果。

>> 批判性地处理材料要求持谨慎的态度。

>> 史记》意在写成一部直至作者时代以前的人文通史,因此在进行论述秦汉两朝之前涉及了帝国以前许多世纪的内容;

>> 汉书》由班彪(公元3—54年)开始撰写,他的关于君权形式的论文是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文献。

>> 正史的一个特有的缺点是缺乏外部材料的制约

>> 像历史陈述那样有具体意图的哲学著作往往能使人洞察当时中国施政者的动机,而对伦理价值的讨论很快会变成适合于一个皇帝或官员的指导思想。

>> 的目的是把王朝的兴衰和官员的成败置于中国的政府和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讨论。

>> 他是认识到几部正史的不同部分不一致这一重要问题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 它们都由于是神圣的典籍和用作行使世俗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权威的源泉而受到尊重

>> 也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有等级意识的社会——它的各种等级建立在儒家学说所定的几种区分之上——对于思想文化的要求。

>> 这种社会区分和意识在秦帝国建立之前还不存在。它部分地来自儒家的关于社会共同体的设计,即共同体的成员必须结合在一起为其统治者效劳,每个人则各按自己的能力和名分行事。

>> 到汉末,对中国安全的威胁虽然更多地来自东北而不是西北或西部,

>> 巩固让位于扩张,随之而来的又是收缩。

>> 秦王政通过在战场上击败其对手,崛起而成为第一个皇帝;他行使的权力是以武力为基础。当汉朝的末代皇帝让位于魏王时,人们普遍认为皇帝的权力来自更高的权威上苍的委托。在理论上,如果不是完全在实践上,中国皇帝的君权的基础从此表现为神明的委托而不是物质的成就。

>> 汉代的结构——的确还有许多后世的政府——追根溯源应深深地感谢被指责为残暴和专制的秦代的模式和实践;

◆ 政治和社会背景

>> 帝国只维持了15年

>> 这些年的政治和文化变化是如此重要,以致这些变化赋予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与它的短暂性完全不相称

>> 秦(Ch'in)这一名称很可能是英语“中国”(China)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型。

>> 分封

>>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分期是一个大问题。从奴隶制向封建主义(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过渡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过渡

>> 公元前722年—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

>> 县是这两种单位中较早的一种,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但是有理由对这个时间提出疑问和认为这种行政实体实际上可能发端于南方的楚国,在那里县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远比县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国

>> 化和专业化——总之,这种官僚管理形式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中华帝国的最突出的特征。

>> 一个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

>> 主张朝这个方向变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后世被称为法家,

>> 井田制

>> 根据这些人的理想化的记述,每一块称之为井的大方块土地,像棋盘那样分成九小块土地,其中八块分别由占用它们的家庭为自己的需要耕种。中央的第九块由八家共同耕种,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权的物品。

>> 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依附的封建主,这样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间传统关系的逐步解体。

>> 变化的动力在最高的政治阶层导致了越来越厉害的社会变动。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所代替,这些人血统上与最高层的家族没有直接关系。

秦国和王莽王朝虽然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残暴统治,但是秦国从法律和制度上,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剑桥中国史》笔记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