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7

继续复习乘法分配律。今天的这节课,两个班都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自己还没有能够做到合理安排时间。

开始的计算练习,费时有些多,几乎占有了近1/3的时间在讲评学生的错误。如果新课的话,这样的时间浪费是有价值的,而现在感觉班级里出现此错误的学生并不算太多,每种错误只是个别学生会有出错,那么占用全班同学的时间去订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时间安排还是有些不合理的,至少这个时间的价值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像现在这种情形,每节课都是极其宝贵的,课堂上的时间一点都浪费不起,因此,要慢慢学会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方式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反映出深层次的原因,自己上课时的目标意识不强,没有搞清楚究竟这节课是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是计算?还是解决问题?很明显,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解决问题的练习,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上,教学行为与预设的目标明显不符。这也折射出自己在课堂上随意性太大的问题,这也是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坏习惯了吧,要改,但仍需要时间。

如果今天能把计算的时间节省出来5分钟,即使没有讲完准备的题目,也可以利用这5分钟来做练习,也便于自己及时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今天的课堂上,有两个精彩点(或者说自己觉得比较成功的处理吧)1、突破思维定式,用高质量的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计算下面一共有多少个方格?6×4+3×4

按我的惯性,我会把方格设计的比较统一,但是看到教材的设计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遵从教材的设计,出示了下面的图形:


不得不佩服教材编写者的高明,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的方法,也就反映了学生思维层次的不同。有的孩子是在数,而有的孩子就想到了6×4+3×4,进而从算式中发现可以用(6+4)×3,当问到(6+4)在图中能圈出来吗?有的孩子是左边圈一下,右边圈一下,没有将两个图作为一个联系的整体来分析,反映出其思维是处于一种点状的、碎片化的认知,当然也反映了这些孩子空间观念不强的问题;而有的孩子则马上能想到把左边的方格扭过来(学生课堂语言,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旋转),这样就可以变成一行有(6+4)个,一共有3行。而还有一部分孩子,看到图后,一下子就能想到把左边的方格旋转90°后和右边方格拼在一起,我觉得这些孩子也许是对图形有一种敏感,凭着直觉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几何直观吧。现在都说培养数感,这应该是一种图感,图感强的孩子,在几何和空间想象领域内,是有着别人无法超越的天赋的。

2、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乘法分配律的第一节课,当学生看到32×8+68×8=(32+68)×8时,有个孩子脱口而出:那个8去哪儿了。虽然在那节课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解释算式成立的道理,但感觉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讲透,也许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讲解,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这样算的道理,或者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总之,学生对于“另一个8去哪儿了?”还是有很大疑惑的,于是今天的这节课,借助于生活情境和几何直观的表示,通过圈一圈、说一说,让学生将算式32×8+68×8与图对应起来,然后我抛出了学生心中的这个问题:怎么算式中的两个8变成了一个8?另一个8去哪儿了?有了这种具象的,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了,学生能够发现:原来是分开算的,每一种都要算8个,现在把两种东西各取一个分为一组,这样每组里包含了两种物品,这里的8表示的是8组。从8个到8组的表达,看似一个字,其实是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和飞跃,也是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