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著)( 上篇 摘录十二)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   “阶梯型”课程——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的课程模式。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特征:单向地、线性地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如:布鲁姆的“形成性评价”和“掌握学习”理论,是以“阶梯型”为规范编制课程的典型理论。

        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为前提的。追求课程的程序精致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精细和系统。

☞   “登山型” 课程——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即首先预定特定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倡导的“主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真实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现学习”等,都是以“登山型”的单元来组织课程的典型案例。

       “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以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者借助“学习”的三种“对话性实践”——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社会性实践)、建构自身(伦理性实践)来实现“同客观事物对话、同教师和同学对话,同自身对话。”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知识统整

★  吉本斯(M·Gibbons)(英国,科学哲学家):从知识生产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把知识生产分为两种模式。模式Ⅰ——近代型知识生产模式,其特点是:学科内的、学科社区的、线性的、阶层性的、僵化的。模式Ⅱ——现代型知识生产模式,特点是:跨学科的、非线性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流动鲜活的。

☞   分科主义课程——基于模式Ⅰ的科学主义的产物。是19世纪以来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中确立起来的。存在如下弊端:⑴不利于各们学科的知识整合;(2)以学科的逻辑结构优先的课程,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3)学习的评价以显性的知识、理解、技能为对象,忽略了兴趣、爱好、动机、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问题解决力等隐性学力的掌握;(4)学习的内容以传统的学术成果为中心,难以同最新的信息、课题对应。

★   柏拉图:两种世界——“感性世界”:不真实的世界,流动不居、变化无常;“理性世界”——客观、绝对,永恒不变。抛弃“感性世界”,尊奉“理性世界”。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树立假设、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并量化实验结果),只注重同理性认识直接相关的能力,即直接涉及知性、理性、概念、逻辑的能力(科学智慧)

★   海德格尔:尊奉感性世界,反对理性世界。尊奉直接涉及感性认识的感性、表象、直觉、情绪能力的特性,个别性、主观性、非逻辑性。(艺术素养)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活跃的“整体主义教育联盟”,强调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没有健全的人性,就不会有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经济。”“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和谐发展。

☞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

☞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问题解决学习”——利用以往的直接经验和“学科教学”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就直接经验中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课题进行调查和实验,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

☞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是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二是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三是形成合作学习网络。

☞    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研究为分科与综合并举的课程结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   综合实践活动的强势特征:

        第一,它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信息化、国际化和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应具有自己发现课题、自己思考课题、主体作出判断、付诸实际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严于律己、关爱他人、人性丰富、体魄强健、适应社会变革的种种素质。 

        第二,它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探究方式,应当贯穿于所有综合实践活动乃至学科学习之中。

         第三,它为新型师生关系注入了新鲜活力,师生是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   “研究性学习”的三种误区

        其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取向。表现在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其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表现在将“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混同于一门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超越了学科架构,自主选择学习课题、自主发展学习内容的活动,而不是形成另一门学科。

        其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学校乃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帮助和同学合作下,展开无法独自实现的学习的场所。教师不能逃避展望学习主题、发展学习内容的责任。误将“研究性学习”视为“生活体验的积累”,放任自流,甚至

【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源于“整体主义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综合实践活动是分科主义课程的必要补充。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应该侧重有别,如何准确理解和恰当实施?学校必须要通过教师团队的理论研修和实践反思来落实。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既要加强教师的导向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发现课题、思考课题、实施课题,坚持不懈推进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既要防止脱离学生实际的随意拔高,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和自然和社会科学科研的资源,让学生了解、跟随、体会并初步习得研究的方法,激发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态度、情感,养成学生探究实践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著)( 上篇 摘录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