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代序:大学生成才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伍阳同学是中南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三学生,他通过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联系上我。经约定我们于2019年9月22日上午在我家中见面,就教育问题我们交谈了两个多小时。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并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尽管国际贸易是个热门专业,但他却非常喜欢教育学和哲学、文学和音乐(作曲)。他本想放弃学习,用一年的时间践行他的“访贤之旅”计划。在此基础上,他准备撰写三本教育著作,它们是:《中国教育问题探究》《中国教育理性反思》和《中国教育改革方略》。

我尊重他的志趣,支持他在校内外选修教育学等课程,但劝他不要辍学,暂缓启动访贤计划,应当坚持完成学业。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大量选修他喜爱的课程的同时,他撰写出了《中国教育问题探究》书稿,而且已经反复修改了七遍,可谓是仔细推敲和精心打磨的结果,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严谨学风。按照年龄,我们应当是爷孙辈分关系,他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我应允了,以示对他挚爱和研究教育诚心的支持。

在我了解伍阳的学习与研究的经历以后,认为他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有智慧、有自学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的学生。我认为,一个大学生要想获得学业和日后事业上的成功,非常需要想一想大学究竟应该怎样上?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认为每一个在校学习的学生,都需要认真回答这样三个问题。我以此标题写这篇序言,是想借题发挥,这既是对伍阳学习经验的肯定,又是对当今在校就读的千千万万大学生们的期望。据我个人大量的观察,大学生的学业成功与否,大体上反映在对待这三个问题的态度和把握上。

教育是教者与学者组成的共同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全世界都饱受批评,其原因就是因为教育向来是从教者的意图出发,而完全不考虑学者的需要。法国17世纪著名画家西蒙·夏尔丹曾经说:“观察事物是重要的,而观察事物的角度同样是重要的。”过去,撰写教育书著都是大学的教授和专事教育的研究者,而《中国教育问题探究》竟然出自于一名在学的大学生之手,所以它是一本特别的书。该书是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记叙了他在长达14年的学习中,以切身的感受对教育提出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检验教育成效的依据应当是学习者。也许,从这一点上来看,此书对于推进教育改革是有参考价值的。

人们无论是学习或是从事某项事业,都有一个境界的问题,境界的高度决定了学业和事业成就的高度。我所说的三个问题,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不断提升的问题,它们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修炼和顿悟而方可获得的。

第一个问题,如何进入到学习的高境界?我不能不遗憾的指出,我对现在的大学教育非常失望,它们既没有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也没有对学生选择志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他们仍然陷入在满堂灌的窠臼之中。一个想要获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必须明白学习的三个境界和三个目的。这三个境界是:感性阶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性阶段,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悟性阶段,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知其超然,超然于物外,超然自得。学习的三个目的是:在感性阶段是知,在理性阶段是懂,而在悟性阶段则是通,即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博古通今,心有灵犀一点通。当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只有部分学生达到了懂的地步,仅仅只有极少数的学士才能够达到通的境界,这些人日后就能够成为学术大师级的人物。

第二个问题,是否觅得自己是志趣?选择自己的喜爱,这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大学必须保护和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权。但是,爱好也是分境界的,喜欢、兴趣和志趣,它们也是由低到高逐渐升华的。喜欢是初级的,兴趣又进了一步,但志趣是搞境界的,是需要用一生精力去追求的。如果一个人选择专业是为了获得丰厚的待遇,或是为了赚钱,那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是把专业当事业去追求,那就又进了一步;如果把所选择的专业当作使命去追求,那就进入到高境界了。

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会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并不神秘,过去大学把教学与研究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是不合时宜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教授们的研究团队中,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例如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因发明共振论而诺贝尔化学奖,他的这项研究就是在大学读书时期萌发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期间,发明了博弈论,时年尚不到19岁,这类事例多得不胜枚举。然而,科学研究也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低层次的是赶时髦、追浪潮,中层次是尾随赶超,而高境界的是迎头赶上,做他人未做或做不到的事。一个在读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境界,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也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沿着悬岩峭壁攀登得更高。

伍阳同学虽然现在还是大三学生,但他已经初步学会了自学,已经觅得了自己的志趣,并且创作出了处女作——《中国教育问题探究》。我认为,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能够逐步进入到学习、研究和事业的高境界。借写这篇序言之际,我也衷心的希望在校的大学生们也要学会自己设计自我,不断的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开创你们成功的人生!是为至盼。

                刘道玉

2020年5月26日于珞珈山寒宬斋

刘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蔡阳乡,毕业于武汉大学,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道玉代序:大学生成才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