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事里的老人们

    你会在什么时候开始留意到老人呢?

    以前总觉得老人只是一个名词,是一个离我还遥远的群体,直到我成为母亲后,我的父母们成了祖辈后,才从心里层面接纳他们已经是老人了,并留意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与孙辈的互动,给我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有别于他们作为我父母时候的感觉。也开始思考,老人本身价值,老人对于家庭,对于儿童,对于社会的意义。

    作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老人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公园,茶馆,各类景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随处可见,各色各样活的千姿百态的老人们。即使生活中如此常见,甚至家里就有老人,但处在还算年轻状态的我们,依旧很难真切深入的去理解他们,我们的聚光灯总是在儿童和自我上,没时间也是潜意识的回避,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老人背后潜在的词语可能是无价值,无意义,麻烦,衰老,疾病,死亡…

    老人

  在工业化前,从智人部落开始,老人一直是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同时兼任着文化传承传授,以及对年轻人生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的作用。如今由于信息于传播技术的发达,老年人不在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了,崇老文化瓦解,我们不再向一个老前辈求教如何认识世界,而是求助于手机网络书籍,老人在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里,慢慢被拉下,慢慢退到了聚光灯以外,甚至在崇尚自由独立的西方国家,老人们自己也退出了大家庭,独居或者住进养老院。

    老人似乎成了边缘人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和影子,从当当上关于老人最多的书,是养生和保健就可以窥见国内对老年人群的关注点,  可惜从小没有和老人长期相处的经历,现在也没有和正处于老年的父母住在一起,缺少观察思考的时机,好在还有书,在那些民间故事,神话,特别是儿童文学中,都能捕捉到老人的身影,也让我对“老人”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有更不一样的定义。

    美国作者艾伦在《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中分析了世界各地大量以老年人作为主要角色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探讨了现实中老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用青年童话与老年童话的对比,来阐述老人在人生后半段的心理发展任务——返璞归真,自我斗争,自我超越和社会的解放,人的后半生是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说老人与孩子有着不可思议的亲近性,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即将要去另一个世界,青壮年忙着世界上的事情时,老人和孩子就被这不可思议的亲近性链接在一起,互相庇护,彼此共鸣,时常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那些儿童文学中的祖辈们

      而书籍并没有忘记老人角色,他们总是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儿童文学中,尤其是(外)祖父母的形象。

比如《逃离香格里拉》《外婆的道歉信》《十四条金鱼》《明日香生日快乐》《宠爱珍娜》《达尔文女孩》《蓝莓季节》…….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位性格鲜明的老人,不是主角,却对推动故事情节,以及帮助儿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心对比的话,你会发现老人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和文化涵养,所处的环境与物质条件,都影响着老人角色的表现,从中也能找到现实生活中老人的痕迹。

    我们需要像关注儿童和中青年一样关注老年,因为他们依旧是社会中的一环,是我们父母的现在,也是我们的将来,靠近和理解他们,关于他们的心理世界,关于那些衰老与死亡的恐惧,建构一个立体而清晰的形象,创造更多的社会福祉,完善生命的闭环,这样,才算文明的社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故事里的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