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需要“定位”

                    学生不需要“定位”

      我们新同学在入校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关注他以前的学习情况,在以前政策没有下来之前各校都在努力建设尖子班,像什么火箭班,清北班、之类的名称,皆是层出不穷。但是随着政策性的规定这种风气就淡下去了,虽然明面上没有了,但是很多学校都还是留了一颗私心的。我们先不谈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但是单就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就相当于已经给他做了判定。我们时常将学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但是却被很多人把这种可能性给否定了。这明显的是有违背与教育的本质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好的现象就给学生就行了划分,分为了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等级。

      对于这种划分于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对于学生学习的界定并非是一次两次的考试,也不是一日两日的表现就能定性。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学习态度不规范,但是不能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做界定,并不能为他们的人生进行判断。我在教学时侧重于他们的学习态度,知识的吸收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能总统要求,只要孩子尽力了就是最好的学习。我们也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既然知道这个定律那么在教育的同时就要遵循这个理论。学习不是哪一天就能学会的。

      我们时常强调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可是这个兴趣又要怎么去界定。我认为兴趣首先要喜欢,喜欢的前提就是要感到开心。如果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下还能如何让孩子产生兴趣,又怎么去爱上学习。我记得在沈腾的一部名为《夏洛特烦恼》电影中有这么几句台词,当他刚刚穿越回到学校时和老师的一番对话,在他们老师骂他们没出息时,他说:你整天给这叫大傻子给那个教二傻子的人家能聪明?都给你叫傻了。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富有幽默感,但是实则凸显着讽刺意味。

      现在也有不少学校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给学生戴帽子进行分类。就直接将“因材施教”曲解了,现在大对数老师将因材施教理解成了学习能力的大小,我想这句话的出发点也应是要教育这发现学生的特长进行培养。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名称叫多了感觉自己就是了。所以每次在班级比赛中看到被人的成功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发奋图强而是觉得别人优秀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也就没有这个斗志。同样的道理当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你去指着她去打击她,他也会想着自己真的就不行,这样会让学生还没开始就已经失去了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教育上要提倡鼓励式的教学。只有被寄予希望的人才能更努力的去学习,由于明后两天学校会对学会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以观察其学习的成果。可是在今年天下午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班的目标是某某班的时候,就有学生说到别人班是尖子班。我也只能说我们也是,只是一直没有告诉他们。也是担心他们会因此而放松自己,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也无所谓什么尖子班普通班了。进到中学都是新的开始,老师都是同样的教学。最要的还是要看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鼓励赞美教育是一种很实用的教育手段,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过赞美的艺术,这种鼓励式的教育是有效的,在我小的时候每次上学的时候我的奶奶都会叮嘱一句,读书要加油。这样继续了几年,我当时也没有这个觉悟去感受这句话,只是很随意的应和了一声。现在想来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和我奶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我觉得我从小就接受着爱的教育。

      以前我也一直执着于父母的亲身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后面自己体会过发现我们所缺的并不是说一定要父母亲身的教育,而是要有家长的正确榜样,而我的学习榜样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爷爷。我也时常和别人开玩笑说:如果我的童年是和父母在一起的话,可能我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可能连书都读不了几天。我们长期说家长的榜样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我父亲给我的形象是远不及爷爷的。

      至少老人更重视三观的素养,所以一个人的成长和家里的榜样塑造是很重要的。老师的榜样塑造则更为重要,所以在学生的眼中我一直都是中国式的儒雅老师形象,尽管有时候也有些霸权,但是我不霸道我是讲道理的,这也是我班学生能够遵从我的原因,因为我给他们塑造的形象都是好的一面。当你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有了地位,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教育中既要多鼓励孩子给他们以信心,也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给他们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和认知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不需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