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80――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阳明心学180――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19期格物班第15组第12封家书

          (2020年9月5日12:12)

      今天,我想与家人分享《答魏师说书》一文的感受。我浅浅地认为,全文意思就是教我们要学会处理与良知有关的三个关系,才是真正致良知的基础。

      意与良知的关系。读本文,才知二者之间是很好区分的。意有多种,任情任意、作意为之、行意、会意、意淫等等,都属于意之范畴吧。我理解的意思分为两种:一是自生意,就是自己随性而产生的意。想干么干么,怎么高兴怎么干、怎么随意怎么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能管我、我就是皇帝,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无法无天的意,在他个人来说,就是致良知,让身心高兴,不是致良知吗?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有理有据,真的蛮有道理的,可是要理解为良知,那真是病的不轻哩。

      二是应物起意,就是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这也是阳明先生在文中表述的意。这是太平常不过的意了,也是天天见之、天天起之的意。见到一个人会起意,产生判断,是好人坏人、能力强不强、与我关系好不好、认识不认识等等;见到一棵树、一棵草、一事物都会产生念想,都会起心动念,对其产生基本的判断。我认为,这是头脑中的判断,不是良知。如果要与良知挂钩的话,也是在对其作出判断时,指其善的部分吧。知善知恶意之动,只是意念的作用。

      无论是自主意,还是起念意,都有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等对立的判断结果。而良知就不一样了,良知是惟精惟一的,是没有区分的。如果把意念视为良知就大错特错了。意的产生是从心发起的,而心是纯粹的、是良知的。如果从良知的心产生的意,必是善的;如果心被灰尘蒙蔽了,虽然想生发良知的意,最终经过一层灰尘,意就不纯良了,因为灰尘厚度不一、生发意的污染程度不一,最终发出来的就是形形色色的意了。可见,意与良知是有区别的。

      体面与良知的关系。体面也就是面子吧,谁都想要面子,谁都想体体面面的、风风光光的。追求外在的体面,往往会让人产生动力。动力之源就是心。这个动力是善动力还是恶动力,就要看心了。人之初,性本善。心是纯粹的、纯良的,生发出的动力也是善动力,怕就怕在生发出的善动力遇到灰尘而变得不再纯善。不纯善的动力追求到的体面,也不会是多光鲜,即使一时体面,心里也是虚的,也不会长久的。只有善动力生发出的动力追求到的体面,才是真体面、真光鲜,更会持久。

      事势与良知的关系。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事势往往能改变人,所谓的改变也是心的改变。心是一切动力之源,如果心改变了,一切都会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心被体面所局、事势所格,那就真的被事势“俘虏”了。心一旦被事势俘虏,就会随事势而变。如果向好还好,向坏的话,就会成恶了,又怎能致良知呢?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评曰:“惟周旋事务人自得知得极透,然精神都用在周旋去处,终多拘格。”被事势所迫产生的这些恶,就是我们要修的地方,也是我们致良知路上的障碍,必须去除之为后快。二者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当事势向恶的一方时,与良知就对立起来了;当事势是正向的、利他、为人民的,就是统一的。

      三者与良知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只有明白了,才能更好地致良知,如果连三者与良知的关系都不明白,就象良知之心蒙尘一样,心是好的,但反映出来的就不一定是本心了。我与家人分享这三者与良知之间的关系,可能分析得不透,但是本文却让我又进一步理解了如果致良知。

      笔述至此,与大家共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心学180――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