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余角岭上上大学

2018年9月10日下午,孙老师就要来,板上钉钉,没有疑惑。

上午放学后,等不得吃午饭,我就回到了王金庄。

到了一街,碰见林定正领导一帮人美化乡村。他说,“你先回去吃饭,孙老师来到这里,我给你打电话。”

我回家做好饭,林定说,“来了,快前来吧。”原来孙老师把县档案馆的资料查完后,没在县城吃饭,中午赶到了王金庄吃这里的小米饭。

我匆匆赶到一街,孙老师一行人,正在虎林三楼顶上的小院里吃饭。网上已有了解,到了现实中,只是对原有认识的印证,平头,瘦挑,牛仔裤,比印象中的孙教授年轻许多。孙老师笑盈盈地站起来,旁的人还在介绍,这边手已握起,他不知道,我们不用介绍。

郭天禹还没往德国走,这次也来了,另外一个也叫天宇,孙老师介绍,“我的两个小同学都是一年级。”试图拉近一个大学教授和乡村小学教师的距离,然后又对一年级作了解释,“郭天禹是博士一年级,赵天宇是研究生一年级。”

左赵天宇,右郭天禹

下午,我跟着孙教授去了马王庙,这个驴庙,荒草不少,很少有人关注,本地人改了驴才来这里烧香上供保平安。孙教授团队研究王金庄驴文化,好像要从这里寻找什么。

向东,我们带孙教授去了王金庄地区最热闹的景点刘家水库,游船,雕塑,瓷砖墙,新楼房。面对我们打造的人造小江南。孙教授没有兴趣。调转车头返回王金庄,上了余角岭。

站在余角岭,可望见西山大崖岭,我小时候,王金庄没马路,要从王金庄走出去,大崖岭是唯一向西去的古道。站在余角岭,还能望见很多山头。站在余角岭,我亲耳聆听了来自北京名教授的一堂精彩的写作课。孙老师是针对我讲的,但他的两个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跟随的卫青、肥定也发呆了,当时要有个录音机就好了。对自己愚钝不能记住整理出来,有种深深的自责。

听了孙教授的讲解,我把已排好的出第二本书的计划打消了。孙老师做学问是很严肃的,主张写作不求多,而求精,每一篇文章都要磨几年。宁可一辈子只出一本精品。

孙老师说,王金庄的重要文化在这大山里,每一道沟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孙老师希望我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回京后又用语言发来微信,我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再三琢磨。

“希望在您的笔下,家乡那些看起来又薄又贫瘠的土地,都能够妙笔生花,都能够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我们和祖先之间的这一份连接,待日后还有机会见面,还能够分享您那么多对家乡的感受。家乡里有24条大沟。120条小沟。所有的这些都足以让您写到80岁呀。慢慢地写,打造精品,也期待着能够不时地分享彦国老师的调研心得写作心得呀。”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孙老师与我在余角岭的一番指导,我好像也上了大学。小小的村庄里有写不完的故事。

看似容易,做起来难,究竟怎样下手?小学教师的底子,其薄弱一提笔就露出来了,明知好多题材,但憋不出来。

我继续寻找自己的方向,企图找到一个切入口。

(05,老瓶里面装新酒)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04,余角岭上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