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寄居者》里的爱情

这是一个雨后天晴的下午,天是那么蓝,仿佛与严歌苓笔下的那个有着特殊气味的上海离了好远。

今天我想聊一聊我看完《寄居者》这本书后对于爱情的看法。我认为爱情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所有的名著里面都有爱情,对吧?而且我们现在说的爱情,是二战背景下的爱情,是不是跃入脑海:爱情是战争的附属品……?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女主:女主人公由于五月出生,而唐人街取名比较潦草,所以英文名叫May,中文名谐音叫玫,是不是顿时多了些小女人的妩媚?家里人喜欢喊她妹妹,这儿又有了被宠溺的小女孩儿的感觉。

玫是一个衣食无虞的女孩儿,在美国唐人街长到12岁然后回到中国上海,此时父亲有了后妈,她变得叛逆,逃离家庭,想要自力更生。在面试钢琴师的时候,她遇上了彼得,被他吸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爱河。

这里补充一下彼得,高贵优雅的犹太贵族,长了一双孩子一样纯洁的眼睛,无论他在不在看你,你都觉得无比的深情。会弹钢琴,甚至精通各种乐器,会体育,精通医学。

所以,玫第一眼就把彼得当成男神一般的存在,是她理想中的男朋友,明眸皓齿,心地纯良。

但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永无止尽,便有了华沙屠夫的“最终解决方案”。玫想要解救这个善良的犹太人,为他不辞万里去美国给他办经济证书。这时遇见了杰克布。

说一下杰克布,他和彼得长得很像,仅仅外貌上的像,他和玫才是性格一样,疯狂、狂妄不羁,同样不喜欢高尚的事物,同样自我厌恶,都像社会的人渣……

玫遇见了杰克布,同时玫在美国为彼得办理经济证书失败。于是玫幻想出了一个可怕的大计划,我想:一定是幻想!只是小女孩儿一时的惊人想象。用杰克布的护照帮助彼得逃离中国。这就相当于用杰克布这个人渣的命换彼得这个善良人的命,这和希特勒的“劣等民族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太像了。甚至在玫心里,这是杰克布的人生价值所在。这里可以看出玫的天真单纯与她飞蛾扑火式的恋爱。

在玫与彼得的爱情中,严歌苓这样说“恋爱的双方很少有同等疯狂的,往往是一个比另一个更痴傻”,玫显然就是更痴傻的那个,彼得若即若离、永远冷静、过分沉着……

玫诱惑杰克布来到了上海,开始了这块阴暗潮湿又灯红酒绿的旧上海土地上,一个中国女孩儿与两个犹太人的纠缠。

彼得是玫的梦中情人,是她的理想,在她的眼里,彼得完美无瑕,人畜无害,但这只是表象。实际上彼得为了能在鱼龙混杂的大上海里生存,能够忘却道德地去屯米、贩卖盘尼西林……做尽伤天害理的事儿只是为了钱。

杰克布是玫的镜子,是她厌恶的另一个自己。但是杰克布表面登徒浪子,却是理想主义者,背地里进了新四军,为中国人制造武器,为中国人遭到的苦难而感到同情,可以不计自身利益去帮助他人,并且深爱着玫。

不禁联想起很经典的电影《乱世佳人》,斯嘉丽偏执地以为自己爱的是艾希礼,却不知道自己爱的只是自己的幻想。白瑞德为了斯嘉丽愿意付出一切,却始终得不到回应。有一点像女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嫁了红玫瑰,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更为贴切的是,陈奕迅歌声里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寄居者》的玫是自己的爱与被爱的矛盾,也是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中的自己的矛盾。

玫以为的透明、善良的彼得是君子的外表、不堪的内在;玫以为的人渣一样的杰克布一直热衷保护玫的国土的护卫运动。这一切因果都可以追溯到时代。彼得一家狼狈地来到上海,为了生存,从纯情少年到狡诈商贩;杰克布为爱来到上海,带着一笔钱以及美国护照,从浪荡公子到无私奉献。放在时代背景下的爱情,不是纯爱,夹杂了太多的无可奈何……

最终纠缠不清的三个人各自分离,当初那么奋不顾身,几十年过后全都云淡风轻。谁也没和谁在一起,故事的结局不过是:各不相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寄居者》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