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教育的“内卷”

      内卷(Involution)最初是以内卷化这个词汇的形式,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根据吉尔茨老先生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上世纪中叶,美国一人类学者在印尼爪哇岛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农民在耕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可精耕细作,并未能让水稻大幅度增产。

     这位人类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作“农业内卷现象”。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系统,生产方式始终没有改进,新的农业技术未被引进,增加产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人力投入,可是随着产量达到一定值之后,增加人力投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甚微。

      中国农村也是如此。由于普遍的人多地少,人均几分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民起早贪黑,施肥灌溉,精耕细作。但是达到了一定的产量后,即便再投入多少辛劳,也难以持续提高亩产量,一年辛苦下来,仍然只够维持温饱,略有盈余。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把原来那种较为原始的农业模式转化为新模式,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可当地封闭的农业系统,未能获得此转化,一直徘徊在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的固有模式中。

     所以,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它的含义中有“封闭、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等关键词。在大会场上,几千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令人惊叹!那是多少个工作人员、花费多少时间用绳子一点一点校量出来的,  这就叫内卷。这种美只能保持瞬间,因为一开会一喝茶全都乱了。

      看电影,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而且有愈演愈烈的现象,最终大家都坐不下了。

     玩游戏,为了更好地娱乐,一个人先充钱吊打别人去了,被他虐的人不得不也充钱,最后所有的人要么使劲充钱要么被吊打。追女生,为了更好地表示心意,一个男人钻石恒永远一颗永流传了,其他人不得不跟着钻石永久传,所有人都花了更多的钱。抢火车票,一个人先用抢票软件,逼得其他人也用抢票软件,因为票没有变多,最后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线,但是开发抢票软件的赚了。其他人看到有人加班,为了不落后,也同样加班划水,慢慢的就成了一种氛围和所谓的文化。最终,工作产出没有提升,大家也都加班了。

      比较通俗简单的解释是,在一个封闭、资源有限的环境内,群体越付出努力,越加剧竞争,同时收益并没有提高,甚至会减少。简而言之,“内卷”就是无秩序、无意义、没价值而又混乱的竞争。这种竞争功利性极强,给参与的人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

么是“教育内卷”?有媒体指出:

     “教育内卷”指的是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学的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教学的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提高。

      网上有一个比喻,江湖中有一本葵花宝典,大家都想得到它,谁得到它就可以独步天下,但是如果有一天葵花宝典被公开了,人人都有机会练。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个人拥有时,练不练在于自己。大家都拥有了,练不练就不是自己能决定了。如果你不练,你的仇家就会练成然后来杀你,所以逼得你也得练。

     最终,江湖上所有的人都会练葵花宝典,都可以天下无敌,但因为人人都练会了,也就没有什么天下无敌了。相反欲练此功必先自宫,所有的江湖人士都成了太监,这是一个全输的结局。

       同样的,培训机构就像公开的葵花宝典,你要是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成绩就会比你好。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打出了这样的标语“你要不上,那么我们就会培养你的竞争对手”!任谁看到这样的口号都是毛骨悚然的。但是上大学的名额没有变,其实并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被迫上各种培训班损失了童年的快乐。教育内卷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培训班来提高成绩,看似教育平等实则是内耗严重。

      前段时间我没看到一个清华学霸边骑车边电脑写论文,用功到此程度,不拿第一谁拿第一。受学霸的影响,其他同学只好竞相效仿,以谋求一席立足之地。当用功比拼突破一定程度之后,变成比谁更拼命,比不要命,便成为了无谓的内耗,有益的竞争变得无益,乃至有害。

       这种“教育内卷”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各种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并且日益低龄化和过度化。所有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被无情卷入这样的竞争中。

      这种内在的无秩序的竞争造成“学校要成绩排名----教师布置题海战术---家长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批改部分作业----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成绩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学校要求加码、教师变本加厉布置作业、家长烦恼,学生受罪---学生成绩退步的恶性循环。进入了深度的内卷化,所有人能够认识到内卷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没法挣扎出这个圈子。

      内卷化之后,这种教育系统会带来若干弊病。如投入太高,学业挤占了学生们的太多时间,裹挟在学习中的童年成了梦魇。然而,效率低下,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学习时间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后,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帮助不大,此为“边际递减效应”。另外,出现了填鸭式传授、揠苗助长,学生被超前要求接受越来越广博和深奥的知识,以形成对别人的竞争力,别人亦作如是打算,于是学业负担便呈螺旋式上升。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超越别人,学校不给补课就到校外培训班去补,并且不断增加经济投入和辅导班的个数,乃至出现了“8岁小学生暑假里上了11个辅导班”之类的新闻。

         同时我们的学校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升学在不断地加剧这种竞争。教学的精致化,时间的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升学竞争,采取加班加点,补课辅导,题海战术,大量时间投入,重复机械训练等等方式。初期可能非常有效,但在到达一定的边界之后,则边际效益递减,难以持续有效,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其可能的危害是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们采取这种野蛮训练的方式,往往只是买了一个心安,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我们尽力了。而并没有深究这种方式的边界,没有研究这种方式的效率、效益、效果和可能的负作用。当这种方式超过一定的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件精细的工作中,再也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其潜在的负面后果是长远的。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教育的内卷化表现为系统内部的不良竞争,其负面效果也显而易见。在教育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内部竞争并不能带来学生总体收益的提高,反而会形成剧场效应,有一个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也都被迫跟着站起来,而总体观看效果反而更差。

      这种内卷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最终损害的是这个区域的总体教育生态。

      教育的内卷化没有出路,必将不可持续。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反教育内卷化。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有evolution(进化), revolution(变革))。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与创新正是教育反内卷之路。永远不要企望用现有系统去改变现实,想要改变,就要创造新模式。

         汽车替代马车是一种变革与创新,马车的速度和舒适度是有边界的,如果只研究如何提高马车的速度,那只能指望有一匹更快的马,也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自动冲洗马桶是卫生纸的迭代,如果只考虑如何改进卫生纸的质量,就不会有自动冲洗的创新。

         教育也必须用迭代和创新来抵抗内卷。在学校层面上,从目前可观察的教育创新来看,反内卷的路径正次第展开,渐趋清晰:

          从注重教学转变为注重学习。以教为主的边际效益已到极限,而学习所蕴藏的能量正待开发。我们要从教学设计转向自主学习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教的红利是有限度的,而学习力的动能是无穷的。

          从外在管控转变为内动力力激发。让学生在学习的兴趣、挑战和意义中启动自我系统,这才是永恒的发动机。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要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外在的力量只能是压力或推力,内在的力量才是动力。

          从统一管理转向弹性教学组织形式。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弹性的教学时空和可选择的课程,适度打破内部边界,在自由中培养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主。

         从分流淘汰走向全纳教育。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以包容式成长消解和对冲功利性的逐层选拔和淘汰。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认识教育的“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