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着想,再反着想

0

昨晚看到“圈外”公众号的最新文章中看到一个问题:

假设你再朋友圈看到两篇文章标题,而你只有机会打开其中一篇,你会看哪篇?

第一篇是“我在三年中,从月薪3000到月薪5万的故事”;

另一篇是“我在三年中,从月薪3000到月薪3500的故事”

如果不是知道这个题是一道测试,我肯定会选第一个。

但一旦开始了思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文章标题是典型的成功学鸡汤文,而第二个是成长失败的案例。而我们更应该看的是别人失败的案例,避免自己掉进别人踩过的坑。

现在市面上太多成功学的书,自媒体也大部分是打鸡血,讲个体崛起的文章。说实在的,最后起到的作用,无非就是让自己身临其境体验一把屌丝逆袭的快感,过了几天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

别人的成功,包含了太多的综合因素,其中运气就占很大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甚至连成功者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在诉说自己的成功经历时会略去。换句话说大多数成功都是无法模仿的,而且你模仿的可能根本不是导致他成功的因素。

而别人失败的案例就很难看到了,这叫幸存者偏见。但,人都是在试错中学习成长的,任何成功的人必定都经历过许多失败。

1

反着想,总是反着想。

查理芒格在给大学生讲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的时候,不从正面谈如何获得幸福,而是列举了各个能毁掉你幸福的大坑。他指出,如果人生能避免犯这些大错,那你离成功也不会很远了。

反着想,总能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再比如,有很多人因为自己非常正确的“想法”而去创业,认为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自己要去占领先机。但反过来想,你的正确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正确吗?如果大家都觉得正确,那你的正确有多大价值?又,既然大多人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很正确,为什么市场上它还没有实现呢?

只有正确的,且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的正确,才是值得做的。即:

特立独行且正确。

大多数人认为成功需要冒险,所谓富贵险中求。然而事实是,就像彩票,总有中奖的人,但从概率上说,为了每次中500块的奖你可能要买3000块以上的彩票。大概率是输的行为,越做越错。

反过来想:

成功是避险。

成功的人,是把正确的想法,用正确的方法做出来了,并不是因为想法有多么创新,而是做的过程中避免了很多的错误。我们觉得苹果手机是创新的伟大产品,而乔布斯认为他最大的成就是建立的苹果这家公司。是优秀的做事方法,造就了优秀的产品。

最近市面上有本很火的畅销书叫《创业维艰》。作者不谈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艰辛,犯过的错,以及如何面对这些打击的。这种用亲身经历教你如何面对犯错的书,实属难得,其价值可能超过教你如何成功的5本同类书之总和。

最近我时常在思考,工作中,我如何在和我同职位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很常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答案,因为大家的技能都非常相似,你要鹤立鸡群,就得在同样的事情上做得比别人好几倍。

2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大家都是在某一种类型的工作中卡壳比较多,进度慢,时常受上级质疑(说明它重要),那我突破这一点,不是就有独特优势了吗?

拿我自己设计工作来说,大多数都能在图面表达做到好看,而无法做到有理,即设计的背后没有故事和逻辑,非常主观,这会让设计师陷入被动,时常被上级或者甲方要求:“我看了没感觉,能否再多做几个方案对比一下?”

所以设计光做得好看不行,还要有实用性和逻辑性,站在客户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而这是大部分设计师缺乏的,也是大学专业训练里面老师不怎么教的。这导致很多设计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考虑这个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他这样主观的创造。

如此以来,我就开始关注别人怎么犯错了。任何一次别人被骂的时候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要想到自己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我也开始学习故事思维和结构化思维了,力图在设计表达的水平不比别人差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理性思考的说服力这个维度,让设计既好看又有道理,高效说服上级及客户。

3

反着想,总是反着想,做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着想,再反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