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19】—— 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楚国的大夫)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感悟】

一、子路不回答

本章有一个细节,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子路为什么不答?有两种理解:

1.当时的历史情况

蔡国因避楚师而举国迁往吴地州来,大批遗民流离失所、无所归依。两年后,叶公在自己统辖的负函新置城邑,招徕大批蔡国遗民迁入负函,并由自己兼主其事而治之。蔡国遗民迁入负函新邑后,仍然坚持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传统,与荆蛮文化习俗格格不入,这种文化差异让叶公无所适从、难以应对,所以虚心向孔子请教。

孔子观察和思考问题细致入微,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切合实际、不同凡响,故而叶公进而萌生延请孔子出仕的念头。孔子当时名重天下,各国诸侯都把他奉为上宾,他初次涉楚,不知下一步有何打算,所以叶公不敢贸然提出延请的请求,只好向大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明叶公意图,因此故意避而不答。

2.大概与子路的个性有关

子路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只是佩服老师,忠于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子路觉得老师太了不起,自己无法说出来。同样是弟子,子贡则不一样,他佩服老师,就很知道老师是一个什么人,如【1.10】,当有人不理解老师或者污蔑老师时,他就会旗帜鲜明的站出来,维护老师,如【19.21】、【19.22】、【19.23】、【19.24】、【19.25】等。

二、孔子的自我评价

孔子后来得知此事后, 对子路说,以后别人再向你打听我的情况,你就如实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平凡老人。孔子是年六十三岁,道德修养已届“耳顺”境界,心境愈加沉静,凡事亦可亦不可,一切顺其自然。从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一个快乐达人。

而我们感受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如此谦虚的人。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非常专心贯注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如果这辈子不想让自己生活得像干鱼,那就学习孔子的精气神吧!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19】—— 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