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31:“定于一”是治国大道

图片发自App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对梁惠王儿子梁襄王提出的“天下恶乎定?”到底天下如何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问题提出连孟子都感到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他父亲那么好战,想不到儿子还是有点良心,孟子认为天下必须先统一,才能够真正的安定下来,问题是谁能够让天下得到统一,孟子认为必须是从不杀人的国君!问题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为了争夺地盘,国君们都是杀人如麻的魔鬼,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仁义,天下的统一不可能在他们手里。

      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大意是: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真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居然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个人看法是:国家如果不统一,四分五裂就会成为乱世,周朝暮年,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群雄并起,相互吞并,以利为先,春秋无义战,结果国君们领导军队相互讨伐,杀人如麻,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人心思安,人心思定!再这样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会灭亡。为了结束这个混乱的残酷的局面,人们渴望有一个上帝,有一个能够站在更高更宏观角度看世界的人能够出来,这个人就是真命天子,唯有他才能够统一国家,唯有他才能够让天下老百姓能够安定下来,老百姓盼望这样的能够知天命懂天命的明君,就像七八月枯萎的禾苗一样,久旱盼甘露,渴望有真命天子能够救民于水火!孟子这种救世的心,救世的动机,救世的使命,梁襄王是听不懂的,一般普通的诸侯国君是听不懂的,即使听懂了,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梁襄王充满了仁义道德,相信在当时的春秋战国的乱世时代,也没有多大作用,面对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秦楚虎狼之师,梁襄王不采取富贵强兵之道,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梁惠王梁襄王为了自己的家族长治久安的统治事业,采取先军政治,也是无奈的选择。

        但是,对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的乱世局面,唯一的终极的政治军事解决之道就是孟子所言“定于一”。因此“定于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大一统的治国传统,一旦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华民族将坠落到万劫不复悲催结局。

      问题是谁能够“定于一?”即“孰能一之”?

      孟子给出答案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字面意思就是那些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够统一天下,其本质上指出的就是那些通达天命,施行仁政,关爱百姓的继承尧舜禹汤周王仁爱百姓执政为民理念的国君,将会统一天下,将会由他来结束当前杀人如麻百姓流离失所的乱世,将会彻底给天下老百姓带来安定幸福的生活。这是孟子的理想,这个理想具有超越性,需要漫长的岁月与时光的沉淀,才会真正绽放它的光芒,才会真正的实现仁政爱民的梦想!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31:“定于一”是治国大道

2018-6-24于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感言集之31:“定于一”是治国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