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绩效组织-高效会议的障碍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自己有点困惑。这几天一直在脑海里回荡着上周读《论对话》中的一个片断:在对话中,我们要做到空荡荡,来的时候空荡荡,走的时候也空荡荡。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来的时候空荡荡还可以理解,怎么走的时候也要空荡荡呢?走的时候不是有所收获而且一定要带走什么吗?如果来的时候空荡荡,走的时候也空荡 荡,那不是白来一场吗?来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什么要白来啊?李琳老师说原书里强调进入空灵之境。怎么理解呢?想到的场景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与师父张三丰在下山前的对话“学会了吗?”“学会了”“忘记了吗?”“忘记了”,“那你可以下山了”。初听这段对话,就拍案叫绝。为什么忘记了才可以下山呢?因为只有学会了,忘记了,才把这个能力内化到潜意识层面了。才可以在使用的时候变成瞬间的自动反应。而不必经过思考才能出招。只有这个时候,速度才能跟上,才能在战斗中取胜。

这个时候,人的状态是松弛的,也是允许的。人在安全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松驰的状态、允许的状态里。而松驰的、允许的状态,才会让我们不那么生硬、着急,才会更敢于思考、敢于发言,敢于创造。

所以,我们空荡荡,到底空荡的什么?我想到的是空荡的身份、评判、意图、目标、压力。现实的会议中,我们太会察颜观色了,我们还有可能在会议之前就做收风工作,这次会议老板会不会批评人?谁的工作有差距?这次可能主要是哪个部门的事?当我们收到这些风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少说话,千万别把战火烧到我们的身上。这是关于目标和压力的内容。会议中,经常会受领导身份的限制,我们进入一种站队的状态,老板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我们要顺着这个对的,去说故事。写到这里,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对老板说真话呢?好像就昭然若揭了,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板要放下身份。跨部门沟通和协作的难也在这里。我们都带着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层级、组织来说话。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整个团队以及团队里的兄弟姐妹。过程中,我们还会带着评判,这个事情好还是不好?他做的对不对?跟我们的利益是否相关?意图的指向“说服别人”“让别人配合我们”“让别人听我们的”“把责任推出去”“这件事不是我们能力可以掌控的”“公司没有给资源”“责任并不在我身上”。你看,是不是当我们带着这些身份、评判、意图、目标、压力来的,我们就已经不那么纯净了,我们就不是为了某个事情来找解决方案了,而是带着我们明显的身份、评判、意图、目标想要达成。如果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下,我们还怎么能指望我们的会议能是高效的呢?我们甚至连解决问题的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也都已经忘记了。最后也就变成了,会议天天开、周周开、月月开,而没有人觉得时间过的有意义,问题得到了解决。

往往这种会议,连信息的流通也不是那么通畅,创造力又何来?问题又怎么能得到解决?

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的思维就是这么工作的,“人总是把自己与思维假定拴在一起,他的利益得失均与之紧密相连”。在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受文化的影响、微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和我的观点是一体的”影响。--出自《论对话》

所以,要打造高效会议,就要从底层克服这些障碍。看起来很难,简单的做法,先从会议室开始。把排排座、中心式、领导发言式变成小组会议室。把氛围先变成简单、轻松式,把会议价值观先布置起来。从环境开始,动起来,再慢慢一点点变吧。

想要尽快改变的话,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学学场域的技术和引导的技术。总之,要动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绩效组织-高效会议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