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耳机里循环播放着罗大佑的《童年》,放下手中的这本《兄弟俩》,胸口闷闷的,不知道该先深吸一口气,还是该先舒一口气。


看着大河小河兄弟俩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那些和兄弟姐妹、和小伙伴一起摘果子,一起去池塘河边游泳,一起在外面疯玩的日子;那些互相之间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吵嚷打闹的时光;那些平凡又简单,回忆起来却让人不由自主微笑又惆怅的童年。


用孩童视角写童年、写故乡,写旧事,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包括汪曾祺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如此。这是一种既让人置身其中,又带有审视和回顾意味的设定。类似的小说,包括这本《兄弟俩》,往往具有相近的审美情味。

图片

首先,在苦难中寻找温暖和救赎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一派悲伤、寂寞、荒凉里,写出了住在磨坊里其貌不扬、历尽苦难却从不自暴自弃的冯歪嘴。


肖复兴的《兄弟俩》其实也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大河、小河两个来自河北农村的小小少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浪潮,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全家人租住在一间小小的仓库,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尤其是在父亲因为工作受伤截肢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甚至两个孩子的学业都难以为继,多亏房东太太(欧阳太)的资助和帮衬才得以渡过难关……


然而,作家并没有着意去渲染这些苦难和艰辛,相反,他将目光更多地放到善良的人们、有趣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上,同时用意象化的叙事升华了现实与回忆,只留下一丝丝清清浅浅的叹息,惹人回味。


其次,是浓郁的乡土特色

因为是回忆童年,所以故事的背景往往是一乡一地,充满地域特色和乡土色彩。比如萧红笔下的东北小城呼兰,相信很多东北小县城的读者都会觉得身临其境;而小英子的北京城和大河小河的北京城,则既有着相似的京味儿,又因为时代、出身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汪曾祺笔下的水乡,则让人如置身小桥流水、水碧天青之中。


其三,是充满诗化的意境

相比《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女性视角小说的婉转轻灵,《兄弟俩》的语言更加平实质朴,没有过多雕琢修饰,但仍在平淡自然的叙事中,通过意象、氛围和节奏,晕染出一幅幅传统水墨画一般的画卷,构建出一个诗意的童年写真。


童年,也时常意味着惆怅、遗憾和后悔。这可能源于他人的伤害,也可能源于自身的错误;可能源于错失,也可能源于执拗,就如同小河那到到七十几岁也没有机会出口的对往昔错误的愧疚,对梦想夭折的怅然……

这也许就是在这个物化的、技术的时代,我们仍需要文学的意义所在——每个人心中都

有自己的难以忘怀,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隐痛,有着不能释怀的负重。在别人的故事和书写里,我们找到共鸣,也激发对自身的回顾和反思,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释放和疗愈。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