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听书笔记:氢燃料电池为何入选年度材料?

为什么是氢燃料电池?

既然氢燃料电池能解决我们这一整年最关心的问题,那我们得先回顾下2021年的大事儿:“碳排放”。

所谓碳排放,泛指二氧化碳、甲烷等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其中又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所以就统称碳排放。

你千万别再觉得,这事儿还离咱们很遥远。不信我带你回顾几个真实的,就发生在咱们身边的现象:

2021年夏天,全国多个地区,从东北到江南,再到华南,都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高温天气。就连你可能想不到的黑龙江省,温度都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温。

差不多同时,就在2021年7月份,河南省内发生了一场几十年难遇的水灾,让全国人民都为此揪心。

再到2021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地区的工厂,甚至居民区,拉闸限电。

......

所有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异常现象,都躲不开碳排放这个话题。

我们国家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上,专门就减少碳排放,定了两个指标:争取在2030年以前,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样我们争取在2060年,能实现零碳排放。这两个指标,就是你常听到的“双碳目标”。

你可能想问了,减少碳排放量,确实蛮重要的。可它跟材料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重点来了,材料学要干的,就是帮助各行各业,研究各种减碳材料。

这一来,就说到了咱们的主角,年度材料“氢燃料电池”。

材料学家们在研究各种减碳材料的同时,思考了问题的本质:

既然咱们总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那如果现在有一种燃料,压根就不含碳,是不是就能把碳排放降到零呢?

而这种不含碳的燃料,现成就有啊。比如把氢作为燃料,跟氧气反应,最终产物是水,没有毒又清洁,还跟二氧化碳完全没关系,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零碳排放。

而我们这次选出来的年度材料“氢燃料电池”,就属于这个研究思路。它不仅被成功研发了出来,而且在2021年,还正式走到了产业化的关键阶段,真正成为了一种可商业化的氢能源。

所以,“氢燃料电池”入选我们2021年的年度材料,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氢能源研发,难在哪儿?

值得骄傲的是,这个年度材料的关键人物,是咱们中国的科学家陈忠伟院士。

我在发刊词里介绍过陈院士,他是浙江金华人,早年研究主要在国外。2016年,陈院士如愿回到家乡金华,专门攻克新能源问题。他还在金华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新能源研究和材料生产的公司。

为了准备这次年度报告,我在2021年夏天的时候,就去拜访了陈院士,还实地参观了他在家乡一手操办的工厂。陈院士本人有些腼腆,但一提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充满热情,非常有信心。

陈院士跟我讲,研究氢能源这个事,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早在二十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在干了。但具体到应用上,把氢气开发成商用的氢能源,难题真不少。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氢气从哪儿来。

一个可行的思路是,用金属铝和水的化学反应来制取氢气。

但这样做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操作成本太高了,会浪费大量的电能。

还有一个方法是,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比如太阳能。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是在没有人为干预时,直接让太阳光从水里分解出氢气,效率非常低。

而陈院士团队的解决思路是,将工业废气转化为氢气,这样既可以减少废气排放,同时又能对废气再利用,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做法。

氢气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储存它的难题。

你很容易想到的,是用储罐。比如像液化气那样,用高压,把气态的燃料液化以后,储存在罐子里的。过去很多人家里用的煤气罐子,就是这么干的。

但问题是,用罐子储存氢气,可就比这个难多了。

氢气很轻,而且很难像液化气那样转化为液体。为了让氢气的储存在罐子里,氢气罐的压力普遍要做到大气压的300到700倍,是普通液化气罐子的12到18倍那么高。

什么概念呢?就是每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位置,都要能承受一个成年人体重的压力。

除此以外,氢气的渗透能力很强,可以沿着它接触的罐子内壁,往外扩散,加上它又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储存罐的材质就得用特别耐受的金属。

但问题又来了。氢气还会和一些金属发生反应,比如钛合金,虽然我们都说它性能优异,但它就是怕氢气,一旦和氢气结合之后,就会特别脆,不堪一击。很多金属,比如铝合金、不锈钢等等,也会有这个问题。

既然把氢气存在罐子里这么困难,那到底有没有解决方案呢?

有的。目前材料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特种钢,也就是一种多金属熔合的合金,用这个特种钢做的罐子,可以储存氢气。当然,现在科学家们还研发出来了更前沿的储氢材料,但现在还没法商用,我就不展开讲了。

总之,好消息就是,储氢的问题也能解决了。

虽然制氢气、储氢很困难,但是所有这些困难,都比不上把氢气的能量转化出来更难。

这个难,不是说科学家们没法把氢气转化为动力,而是科学家们想把氢气百分百转化为动力,特别难。

光这么说,你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个百分百的能量转化,意味着什么。

就拿我们常见的汽车来说吧。汽车前进需要动力,动力来自于汽油燃烧以后的产生的热能。热能再带动机械装置运动,从而驱动汽车行驶。

但是你知道吗?汽油燃烧后的这个热能,很多都没有转化成动力,而是变成热量消耗掉了。真正转化成动力的,一般只有30%左右。

但是你看,我前面说了那么多制氢的不容易,氢气来之不易,不能就被这么烧掉,让能量白白浪费。

科学家们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把氢气做成氢燃料电池。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氢气跟氧气的化学反应,不让这个过程发热,而是发电。再通过电机,把电能转化为动力,这个转化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100%。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最近这几年,氢燃料电池受到了热捧,很被看好。

目前,氢燃料电池在国内的试验已经开展了约二十年,甚至有不少地区已经提前规划了加氢站。但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始终没有进入正式的商用阶段。

氢燃料电池,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2021年,氢燃料电池终于突破了卡点,在商用上迎来了爆发期。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科学家们用到了能量转化需要的膜电极材料。薄膜的“膜”,正极的“极”。

这是一个新名词,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膜和电极的组合体。膜电极对于燃料电池而言,就好比芯片对于手机的作用。

它是把氢气能量转化出来的大杀器。

要理解这件事,我得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电极。

电极材料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它决定了电子的流动。在电池中,电子流动形成电流,产生电能。要是电子互相之间起了冲突,那能量就白白耗散掉了。一句话就是,电极材料决定了电池是否能够具备放电的功能。

没有电极材料的电池会怎么样呢?电子之间不仅没有流动,还起了冲突。

我说一个笑话,很适合用来给你打比方。

说银行里有两个人在排队,一个要存钱,一个要取钱。两个人一合计,让想存钱的这个人,把钱给取钱的那个人,那两人不就都不用排队了吗?

——真要这么干了,那就是财务纠纷了!钱都给了取钱的人,存钱的人可是血本无归啊。

这么一看,电极材料就好比是银行柜台。柜台接到两个人的诉求,按手续处理以后,钱就流动了起来,也不会出现矛盾。

那膜电极又比一般的电极特殊在哪儿呢?

这种电极要能够让氢气变得更活跃,这样才能发生反应。

之所以还要给电极加一层膜,是为了让氢气在经过反应,转化成氢离子后,还能够通过膜,最后和氧结合,生成水。

但无论是膜,还是电极,其中所用的材料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在过去,电极几乎只能用昂贵的铂金来制造。而膜材料,虽然也找到了研发方案,但是产业化进程很慢。

而陈院士的成果,突出就在于,不仅降低了材料的商用成本,更是把氢燃料电池的电能转化效率,一下子提到了75%以上。这比传统的汽油内燃机,要高出1.5倍呢。

而且,陈院士的这个研究,不仅攻克了理论难题,还解决了产业难题。可以说是真正的研究和产业一肩挑。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在今年开发了一种以镍为主要材料的膜电极,不再需要铂金,并且能在海水介质中应用氢燃料电池。

而在产业推进方面,陈院士开发的膜电极材料也迎来巨大突破,已有城市和他的团队达成合作,决定商业化应用氢燃料电池。在他的研究室里,我看到了成套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也感到很有信心。

如果你是投资人,建议你可以持续关注这个方向的成果。

前景与展望

老实说,原本在氢燃料电池的研究领域,我们国家的技术起步稍微有点儿晚,跟国际上相比,也不算先进。

但幸运的是,我们有陈院士这样的学者。他们在国外学成后,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碳中和(也就是零碳排放)的艰巨任务。

而且,在材料学领域中,这样的学者不是个案,是他们的集体努力,让我国的材料学在短时间里,已经在基础研究方面达到世界一流,并且在应用领域也在稳健地向着一流水平迈进。

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我们国家现在主力推动碳中和,也是促成氢燃料电池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动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碳中和概念越来越具象化,氢燃料电池的落地也将成为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10听书笔记:氢燃料电池为何入选年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