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 ——写在看《想见你》之后(修订)

台湾青春文艺片《想见你》,朋友推荐的,一刷之后没有打算再看,不想去品那些细节,我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亮点。评论这部电视剧的制作构思、拍摄用心、细节到位等等的文章应该挺多的,大多挺中肯也比较认同,那些都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再来写这些简直是班门弄斧。但是作为普通观众,谢谢观后感还是可以的,感觉这东西因人而异的,见仁见智嘛,所以我也写一点!

爱情始于外表,终于灵魂

关于爱情的思考,这大概有很多人谈论了吧,应该的,打着纯爱情感的标签,如果爱情不打动人,就有点离题千里的感觉了,这一点该剧还是做得不错。我想“爱情始于外壳,终于灵魂”作为这部剧爱情的主题应该还算总结到位吧?让我们看看故事是怎么展开的。

观剧时弹幕一直有这样的声音:一直都是李子维和黄雨萱的爱情啊!的确是这样,李子维和黄雨萱相爱,不是因为像谁,而是两个灵魂的契合。当陈韵如在生日那天表白李子维时,李子维拒绝了,她不是他喜欢的那种女生;陈韵如受伤醒来之,黄雨萱的灵魂穿越而来,黄雨萱和陈韵如有着相同的外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黄雨萱吧。在这段时间,李子维爱上了她,所以李子维先爱上了黄雨萱。当陈韵如的灵魂回归之后,她意识到李子维爱的是黄雨萱,所以拼命伪装成黄,但还是被李子维发现了,他一开始只是感觉不对,相处的感觉,说话的感觉,在雨中的感觉,都变得不一样。后来因为发现笔记的差异李子维确认此时的爱人并不是黄雨萱。所以,即便拥有同一具身体,不同的灵魂就是不同的人啊,不只最亲人、爱人好友能发觉,即使同学都可以发现,有些东西是伪装不了的,尤其是灵魂。李子维爱的是黄雨萱这个人的灵魂,开朗乐观,独立勇敢,在那场雨里,黄雨萱和陈韵如有了鲜明的对比,李子维知道自己失去了黄雨萱。可见,外貌可以一样,言谈举止可以模仿,但是灵魂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爱在灵魂就是唯爱。

但是有人说黄雨萱这条感情线就有些混乱了,黄雨萱是在2009年遇到穿越而来的李子维(穿越之后是王诠胜),在李子维已经爱上黄雨萱之后,他以王诠胜的身份开始追求黄雨萱,最后两人相爱。当王诠胜空难去世,27岁的黄雨萱因为各种机缘穿越,遇到了17岁的李子维。她对李子维无感,觉得他白目,甚至不理解为什么陈韵如会喜欢李子维而不是暖男莫俊杰。那是不是说黄雨萱其实不爱李子维呢?既然爱李子维,那面对真正的李子维时,不是应该爱上他吗?

首先她并不知道与她相爱的王诠胜的灵魂就是李子维,其次现实告诉她李子维不可能是王诠胜(年龄对不上),所以她很快调整心态,把李子维当成了普通的高中生。其实这是一种理智,没有把李子维当做王诠胜的替身。在后来的相处中,她发现一些王诠胜的影子,比如爱吃醋,比如拒绝追求者的方式,她慢慢发现这个李子维和她的爱人王诠胜有着相似的灵魂,直到在李子维房间发现那幅画,她才肯定了李子维就是真正和自己相爱的人,记住,是她确认了李子维就是王诠胜才接受了他,而不是因为李子维像王诠胜,说到底黄雨萱还是爱着的李子维这个灵魂的。

如果观众们还有些犹豫,那么再看结局吧。小时候的黄雨萱走失遇到17岁的李子维,那时黄雨萱已经懵懂地喜欢上他了,因为黄雨萱有说会和肚脐学长交往,是因为他像她小时候遇到的大哥哥的感觉,那个大哥哥就是李子维,这就是灵魂的相遇啊!大结局当陈韵如并没有坠楼,其实也就意味着黄雨萱并没有穿越回来,也没有后来的各种穿越,李子维在28岁喜欢的还是黄雨萱,他们还是会相遇,会相爱。

爱情的开始,应该都是躯壳的相遇,当我们认识了对方,开始进一步了解,最终因为性格合适,内在相互契合而在一起。所以爱情始于外表,终于灵魂。

我在写这些感想的时候,想到了《无头东宫》这部电视剧。姐妹两人互换了脸,皇帝后来发现娶的并不是自己的爱的人,又娶了自己喜欢的人。脸可以换,可是内在灵魂换不了。只是当时这部剧不单讲爱情与外表的关系,更多的是讲外表的美丑与内在的善恶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大家没有关注爱情。当然,我觉得后者更现实,因为《想见你》是纯爱剧,爱情为主,还是很理想的。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影响因素还是太多,物质障碍、偏见与歧视,都很现实。但是如果你遇到你喜欢的灵魂,在现实没有太多障碍的前体现,就紧紧抓住吧。

最爱自己的人

有人说这部剧很好的展现了抑郁症人员的心声,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在生了孩子之后,有一段时间的抑郁期,虽不至于那么严重,却还是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陈韵如这个人。

电视剧没有太多的笔墨去描写她的家庭经历,我觉得这是缺陷,至少要让观众知道,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始于什么?她抑郁的源头是什么?我当时产后抑郁,源自婆婆的强势“关爱”剥夺了我做母亲的权利,我失去了做母亲的角色,便排斥孩子,觉得孩子不爱我,婆婆老公不关心我,不认同我。但是陈韵如的抑郁始点交代的不清楚,如果说是日积月累的,那也至少要多一些回忆的片段。家庭原因,父母分居,没有关心她,这里应该从陈韵如的角度去回顾那些片段。在目前的观看中我只能说父母,包括弟弟只是没有给她很明显的情感表达,弟弟是爱她的,为了她才离家出走,妈妈是爱她的,拼命工作挣钱。黄雨萱看到了这些,而陈韵如没有看到,这种对比应该更多一点,就能更好的展现抑郁者视角和正常人视角的差异。

最激烈的爆发点就是她坠楼前的那一段。她抱怨自己不被认可,大家对她不满意,控诉大家只希望她成为大家想要的样子,不在乎她的意志,一再要她努力,她不是恨谁,就是认为太累,她即使自杀都做不到,因为害怕别人议论她的懦弱。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认知错误,她说大家抛弃了她,其实是她自己抛弃了自己,大家不爱她,其实是自己不自爱。

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任何一个人都会面对陈韵如所面对的问题,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做鞭子鞭策我们,公司希望我们成为公司的信徒,爱人希望我们成为像某某某一样付出,所有的人都是潜意识让我们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去发展,可是我们不能迷失。就像邯郸学步,最后寸步难行。面对这些外部的压力,我们至少我认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去调节,取得期望的统一;一种是选择一条自己可接受的路,作为自己的方向;不管哪种,我认为都有必要声明:自己做选择,然后认可自己,向着选择的方向去努力,不要在乎别人说你跑得快不快,方向对不对,我们始终要做自己的掌舵人。我们总是要求别人尊重我们,可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啊,要别人爱自己,首先要自己爱自己啊。陈韵如一直指责别人想要她怎样,别人要她努力,没有人关心她的想法,自己被遗弃,但是在别人遗弃她之前,是她自己遗弃了自己。

我看剧没有很轻松,一开始一直在思考黄雨萱和李子维的爱情观,后来在陈韵如的爆发,在生命被拯救之后并没有给陈韵如灵魂以救赎,我至少觉得是缺憾。让会让观众陷入两种境地:一种是指责陈韵如思想扭曲又可怜她抑郁的观众,他们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但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抑郁,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也不用勉强;还有一种就是理解陈韵如的抑郁还觉得她说得有道理的,这种很危险,换句话说:如果你理解了一个抑郁者的思维,那你是不是也有抑郁呢?所以我还是很冲动地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尊者被尊重,自爱者被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与被爱 ——写在看《想见你》之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