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几天,确切的说是这两周来一直苦恼。为学校慧雅讲坛的讲稿而苦恼。

由于前段时间读了《魏晋风华》,就想和大家聊聊这本书,把主题确定为“读《魏晋风华》  看个性人生”。

可一旦决定动笔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也只限于读过,竟觉无从下手:一,对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加上社会动乱,朝代频繁更替,线索错综交织;二,对人物了解甚微,复杂的关系网使头脑里一团浆糊。

怎么办?想到前面刚刚给孩子们讲陶渊明时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故事,再加上陈老师对曹操的深度解读都给了一些启发。于是就想着从历史背景入手,通过被后人诟病的“饮酒、服药、清谈”等有悖常理而又奢靡腐化的生活来映衬拥有高德美誉的士人风范。

可整理出来资料后,总觉得零零碎碎很散乱,可又不知原因在哪?志南看了之后,也有同感,但她也不能给出合理建议。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做好了挨批的心理准备皮找卢老师审稿。

卢老师第一眼看到“看个性人生”这个题目时就问:“为什么用‘看’而不用‘悟’呢?”一句话便戳中了要害。正是因为对书中人物感知甚微,只是从书籍的简短文字中看到其人其事,很难走进其内心感同身受,只能浮在文字国度里看他们人生的起伏,或悲壮,或苍凉,或高雅,或放旷,缺乏对他们思想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方式的理解。

犹豫了很久,还是用了“看”,觉得更贴合讲稿内容。可见,拥有知识的深度决定文章思想的高度。

卢老师首先就肯定了前面的内容,但对开篇的引入提出了建议。我一听,确实如此。因为我也觉得自己的开头很突兀,就像志南开玩笑说“你说大家都知道,其实我真的不知道。”

不得不佩服卢老师的审稿能力。在浏览了一遍,听了我的思路和困惑之后,立刻就给出了合理的建议。根据主题“风华”从“风流、风度、风骨”三个方面来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精神,从而让大家立体感受他们熠熠生辉的生命价值。

听卢老师这样一讲,文章主线立马展现了出来,中心也更加突出,可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

卢老师的一席话,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我也更觉书到用时方恨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到用时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