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那些南辕北辙的事

在医学科学领域,人们对医学的认知,包括对药物的认识,是逐渐形成的,而且有的还走了很多弯路。

在药物的研发领域,更是如此,有时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南辕北辙的现象。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氯丙嗪的发明和利用。

1949年,法国的一位军医,亨利·拉伯里特,一直都想找一种抗休克的好药,来治疗军人因失血导致休克、死亡,以降低军人的死亡率。

他找到了一种药,但是这个药抗休克的效果并不好。受了重伤的军人会焦躁不安,拉伯里特给他们用了药以后,发现这些人居然都安静下来了。他想,这个药是不是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呢?

拉伯里特立刻把这个发现发表了出来。在他的这篇文章中,只写了观察到的现象,全文连靠谱的数据都没有。

但是在当时,还真的有制药公司相信了。这个公司加紧研发,很快就在拉伯里特所用的药物基础上,改良出一种新药。

这种毒性更小、作用更强的新的药物,这就是氯丙嗪。

1952年,有医生把这个药用在一个躁狂症的病人身上,这个病人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行为甚至接近于正常人。

1953年,氯丙嗪在法国上市。第二年,氯丙嗪在美国上市。10年后,全世界有大约5000万的精神病病人用上了氯丙嗪治疗。这种药为精神病人带来了福音,使他们/她们的症状被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继续工作和生活着。

第二个例子,是阿司匹林的发明和临床使用。

1763年,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的牧师爱德华·斯通,首次从柳树皮中发现了有效的药物成分水杨酸,这种物质可以退烧止痛,于是他就向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提交了他的发现。但是当时的化学不发达,还无法用水杨酸制造出阿司匹林。

直到19世纪末,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他的父亲患了风湿病,当时饱受病痛,而各种含有水杨酸的止疼药物,虽然能缓解他父亲的风湿痛,却给老人带来了新的痛苦,因为那些药物酸性太强,对胃的伤害极大,以至于他父亲服药后就胃痛不止,还经常呕吐。

1897年,霍夫曼经过多年研究,合成出一种物质(主要成分是水杨苷),它不是水杨酸,但是这种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和水杨酸有极大的相似性,它对胃刺激相对较小,而且有水杨酸的镇痛效果。霍夫曼为它起了个名字,叫阿司匹林(Aspirin)。

最早的时候,阿司匹林是作为镇痛、退烧药被发明出来的,但是今天它的一个最大的用途是预防血栓,很多中老年人按照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这使得人类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第三个例子,是“伟哥”的发明和应用。

伟哥,又叫万艾可,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氮,在医学上的作用是内皮细胞松弛因子,在研发的最初,它是被用来治疗心脏病的。

后来医生们发现,试用这种新药的心脏病患者很少按照要求,在试验完结后,把多余的药物交回去。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才发现,原来病人用了这种药物以后,男性的性功能增强了,所以,原来试用这种药物的心脏病病人都把这种药物用于提高性功能了。

于是,最后美国辉瑞公司就把它定性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勃起障碍这种男性疾病的药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学上,那些南辕北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