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35天。
人和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你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自拥有意识之后,人类并在不断地探索自己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但伴随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不断加深,我们发现这句曾被视为真理的话好像并不对。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并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进化论。根据进化论,我们可以得知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
在同一种群当中,个体拥有变异的倾向。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将存活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会被环境所淘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当中,微小的变异就累积成为了显著的变异。
这也就是说,人类只是一类从自然选择当中幸存下来的物种。随着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进一步地明晰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动物当中的一个物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而这人科里除了我们智人,还囊括了非洲的两种大猩猩和两种黑猩猩。
谈到进化论,这一学说除了能够让我们明白,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之外,更让人忍不住去好奇,既然人类能够利用工具,逐步适应,改造自然。但其他动物为了生存又发展出了哪些技能呢。
我们将目光从人类活动当中移出来,观察观察在两种极端环境下动物们的适应机制。
首先是低温环境。一般生活在寒冷环境当中的陆生动物,会拥有高效的隔热毛被。毛被一般由绒毛以及针毛组成,绒毛短细,针毛粗长。毛与毛髓之间形成的空隙便成为了良好的隔热层。
为什么鸭绒羽绒服的保暖性比较好呢?就是因为鸭绒的弹性大,能够产生大量的充气层,从而使得衣服有较好的保暖效果。除了保暖之外,动物的毛被还会随着四季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的毛一般长而密,夏天的毛短而稀。比如,北方黄鼬的绒毛,夏季每平方厘米大约有3344根。到了冬天,绒毛就变成了约9576根,几乎增加了两倍。而且毛的长度也从夏季的1厘米增强到冬季的1.7厘米。
另外,动物们较大的体型也是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表现。拥有较大的体型,但拥有相对较小的体表面积。有利于减少散热,保持热量。比如生活在寒冷环境当中的动物,它们的耳朵,尾巴,四肢这些身体比较突出的部位,比温暖地区的同类要来得短。北极狐的耳朵几乎藏在了它的毛被当中,但是南狐的耳朵则长达十厘米左右。
除了身体的变化之外,动物们针对寒冷环境做出的行为反应也值得我们注意。动物们不仅会寻找温暖的洞穴来躲避寒冷,它们还会利用卷曲的睡眠姿势来减少体热的散失。
黄鼬在夏季会伸展,四肢仰睡,充分暴露毛较稀少的腹部以散热。到了冬天,它们就会蜷缩成团,把毛较稀少的腹部和头部卷在内侧。四肢和尾巴在外侧紧紧地裹住,大大加强了保暖性。
除了陆生动物,没有厚厚的毛被的海洋动物们又该如何应对严寒的环境呢?这些海洋动物一般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包围着身体的主要部分。脂肪占体重的比例相当地高。
例如,一些小型的海豹,它们的脂肪占体重的比例高达40%到45%。通过厚厚的脂肪来达到保暖的效果。除了脂肪之外,它们皮肤当中还有丰富的血管,能够调整皮肤的温度,使其皮肤能够随水温下降到零度,大大降低了体表与水温之间的温差,减少自身热量的丢失。
了解了低温环境下的各种技能,那在高温环境之下,动物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一些低纬度的沙漠地区,夏季白天的气温超过了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方面,哺乳动物本身会产生代谢热。另一方面,高温环境的热辐射又不断地进入了动物的体内。这样动物们的体温就更高了。
为了保持体内温度的平衡。很多动物会借助蒸发来降低自身的温度。出汗和喘气是常见的蒸发方式,其中喘气蒸发散热较出汗蒸发散热更加有利。
首先,喘气很少散失盐分,而出汗时盐分丢失得更多。其次,喘气时会引起蒸发面的适当通风。在无风环境下,相对于出汗散热更加有效。不过,喘气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喘气会增加自身的活动量,增加代谢,因此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使得有更多的热量需要散发。
虽然蒸发是有效的散热方式,但毕竟是在沙漠当中。动物们也不可能让体内的水分过度地蒸发掉。有一些沙漠鼠,它们并不想让自己暴露在白天的极度高温当中,而是尽可能地回避这种高温。沙漠地区,夜间温度会明显地降低,沙漠地表下层的土壤温度相对于地面较低。
因此,凉而湿的地下洞穴,几乎成为了所有沙漠鼠类白天的隐蔽场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西部有一种白尾羚黄鼠。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炎热的夏天,都在白天活动,即使地表温度高达65度,它们也照样活动。他们体内温度带比一般的动物要高,大致在33度到41度之间。体温达到了43.5度,也能够正常地活动。
如果是在极端的高温环境当中,它们的小型躯体能够迅速地吸收热量。在周期性地躲进温度较低的洞穴内散热。等体温下降到正常水平之后,再次进入到热浪的环境当中活动。如果说小型动物能够躲进洞穴当中避热,那大型动物该如何忍受高温呢?
大型动物一般会有相对较小的体表面积。当它们暴露在高温的环境当中,能够较少地受热,就像在寒冷环境当中能够较少散热一样。它们对于高温有着较强的忍耐能力。
另外,厚的毛被在高温的环境当中也能够有效地阻止热量进入到体内。在撒哈拉沙漠当中有一种单峰骆驼,在夏季它们能够依靠自身庞大的身躯和厚厚的毛被逐步提高自己的体温。缩小体温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减少环境热流对躯体的侵入。等到了相对凉爽的夜间,它们就会将白天囤积的热量逐步散去,使体温下降到一定的程度。
通过这种巧妙的体温变化,单峰骆驼便能够适应沙漠温度的日周期变化。除了适应环境,动物们想要活下去,还必须寻找食物以填饱自己的肚子。
谈及捕食,动物们的技能,那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在马达加斯加岛的沿河地区,有一种叫做达尔文树皮蛛的蜘蛛。这种蜘蛛的猎物是在河道上空飞行的昆虫。 它们要如何将空中的猎物放进自己的嘴巴里呢?
达尔文树皮蛛有它们非凡的捕食策略,首先,它们会连续不断地喷出一股长长的丝线。蛛丝像风帆一样展开,顺着微风飘过水面,到达河对岸,形成一条长达25米的长线桥。除了吐丝之外,为了将自己的圆形网陷阱挂在桥上。它还需要加固桥,每隔几秒它就会将丝线拧在一起,防止丝线过于分散。
当然,偶尔也会遇到意外情况,它们的蛛丝会断掉。虽然蛛丝断掉会带来不便,但是这种蜘蛛每只足尖都有钩子,它们可以收起蜘蛛丝,将断掉的蜘蛛丝回收吃掉。紧接着它们就会继续喷丝,再次造一座25米的桥。
当桥索与地锚都已经就位,就该搭建空中陷阱了。在喷出第一根桥接线的几小时之后,达尔文树皮蛛会织出世界上最大的蜘蛛网,宽可达两米。搭好陷阱之后,达尔文树皮蛛的下一步策略就是守株待兔。等待昆虫扑向它的网而被困住。困住昆虫之后,达尔文树皮蛛便会展示蜘蛛丝的最后一个用途。也就是用蜘蛛丝把昆虫紧紧地裹住,将食物留在以后享用。
至于一只大约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蜘蛛,如何在短时间之内产出这么多的蜘蛛丝,何况这还不是普通的蜘蛛丝,而是世界上最结实的天然纤维。强度胜过钢铁。
对于这件事儿,科学家们也感到费解。以上我们用上帝的视角,从适应环境与捕食两个方面,观察了动物们各式各样的生存技能。不过第三视角的代入感还不够强,不如让我们用第一视角去真正地感受一下动物们的生活。
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可以借助《假如人和动物一样》这本书走进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用动物的视角去感受生活。《假如人和动物一样》是一本比童话更有想象力的科普书。
封面上光亮的黑色书皮质地,以及各类疯狂的人类造型,让书显得酷炫十足。翻开书本则会发现这本书确实足够帅气。想象一下,假如你的脚像马蹄一样给力,那你踢脚的速度就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三十千米。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坏蛋,就可以给ta一个回旋踢,让他哆嗦哆嗦,夹着尾巴赶快溜掉。
不过你要是不想浪费自己的体力,你也可以使用臭鼬的臭屁技能。借助这个技能,你能喷出超臭的液体来吓跑攻击者。让他沾染臭气几天都消散不去。虽然有点小恶心,但是这样的技能还是挺好用的。
假如你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两只手不够用,那你就可以借用章鱼的技能拥有8只胳膊。更酷的是每只胳膊上还自带吸盘,你能够牢牢地抓住各种物体。如果起床晚了,你就可以一边穿衣服,一边刷牙,一边吃早餐,一边梳头发。
爱漂亮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还能给自己精心装扮一下,简直不要太方便。书本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如果,配上趣味十足的插图,我们便能够跟着作者搭乘想象的过山车,一路翻山越岭,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验颠覆性视角下的疯狂世界。
在天马行空的想象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也是在进行换位思考,一种针对动物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只猎豹,你是愿意驰骋在热浪滚滚的大草原上,还是愿意在动物园里来回踱步,以此过上一生呢。如果你是一只老虎,你会选择在雨林里和其他动物拼搏夺取食物,还是选择躺在有限的空间里,等待他人投食呢。
《假如人和动物一样》这本书,让我们感受趣味和神奇的同时,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关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