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谈不同年龄段对岁月流逝的心理感觉

人只是在年轻时期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叔本华


为什么活得越老,生活中的见闻经历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少?
为什么年龄越长,越觉得时间飞快,仿佛往下滚动的球体,在不断地加速运动?
生命中最充满回忆和最漫长的是哪一段时光?最好的又是哪一段时光?
看看叔本华怎么说。

一个人活得越老,他生活中的见闻经历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少。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 人只是在年轻时期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

岁数越大,生活的意识就越发减弱; 事情过去以后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件艺术品看上千遍以后,它就再不会给人造成印象了。人们做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但事成了以后却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既然现在他们对生活逐渐失去意识,那么他们向着完全失去意识的方向每迈进一步,时间的运转就变得越加迅速。

在童年时候,新奇感把一切事物都纳入我们的意识。因此,每一天都是冗长的。我们在外出旅行的时候,也遭遇相同的情况: 在旅行中度过的一个月似乎比在家的四个月还要长。虽然这样,对事物的新奇感却无法避免。

童年时代和外出旅行时那显得较长的时间变得的确冗长,难以打发——这是较之老年时期和在家而言的。但是,长时间习惯于同样的感觉印象,会使我们的智力疲劳和迟钝。这样,一切都不留痕迹地发生和过去了。日子由此变得越来越缺乏意义,并由此变得越来越短。

少儿时候度过的一个小时也比老人度过的一天要长。因此,我们生活的时间就像往下滚动的球体不断加速运动。

另一个例子就是在一个转动的圆盘上面,距离圆心越远的点转动越快。同样,随着每个人距离生命的开始时间越远,时间也就消逝得越快。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直接评估我们对岁月流逝的心理感觉时,一年的感觉长短与这一年除以我们年龄所得的商数大小成反比。例如,如果一年构成了我们岁数的五分之一,那么,与一年只是我们岁数的五十分之一的时候相比,这一年就好像漫长了十倍。


时间流逝的不同速度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我们的整个生命存在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这种情况使人生的童年阶段--那不过就是区区十五年时光--似乎变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漫长的时期,也因此是最充满回忆的时期; 它使我们对无聊的感受程度与我们的年龄成反比。

小孩每时每刻都需要消遣以打发时光,不管那是游戏抑或工作。一旦缺少了消遣,令人害怕的无聊就会抓住他们。甚至青年人也仍然无法摆脱无聊的困扰,数小时无事可干就会使他们感到恐慌。

到了成年阶段,无聊不断减少。而到了老年,时间总是太过短暂,日子飞逝如箭。不言自明,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人, 而不是老了的牲畜。在我们的后半辈子,时间加速流逝, 无聊也就大都随之消失。同时,我们的情欲以及伴随这些情欲的痛苦也沉寂了。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总的来说,到了后半辈子,生活的重负的确比在青年时期有所减轻。

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日子--即在出现高龄衰弱和多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名之为“最好的时光”。从生活得舒服、愉快的角度考虑,这段日子确实是最美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谈不同年龄段对岁月流逝的心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