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经典(一)——从王立群老师的求学经历想到的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小雨

《百家讲坛》曾经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那时候没有批量下载,也没有网络回放,每次播放前,我都早早守在电视机旁,像个用心听讲的小学生。看着主讲嘉宾们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听得我如醉如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大师们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在众多主讲人中我最喜欢王立群老师,他语言平实,逻辑严谨,铿锵有力,让你收获知识的同时,能看到人物成长和事件发展背后的脉络和线索,能引发很多思考和启迪。

王老师是博士生导师,但他自己却没有读过大学本科。他少年求学的坎坷,两次失学的痛苦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王老师是1945年生人。他小学时门门功课都是满分,1958年小学毕业时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没有被公办校录取。正式开学后,他才收到了一所民办初中的入学通知。所谓学校,是几间特别简陋的平房,分班标准更是奇葩,因为他个子比较高,就被分到了一班。

每周六天,三天学习,另外三天就是打工给学校赚取办公经费。

58年全国都在大炼钢铁,白天他们在砖场干活,晚上拉车送砖。没有大型牲畜,他个子高,还是班长,就担当起在前面驾辕的任务,晚上他们累得精疲力尽,拉车时经常是半梦半醒状态。

下坡时最危险,如果后面的人不用力,车就会往前倒,整个车子的重量都会压在他身上,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同学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次次险情。

即使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他还是凭着过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高中时他更加刻苦,他的理想是上清华大学。

1965年他高考的成绩特别好,比他低三十多分的同学都接到通知书,因为家庭原因,他再一次失学了。

无法走进大学的他成为了一名企办校的代课老师。从初一到高二他带过两届大循环。1977年国家终于恢复了高考,他已经32岁了,超过了高考生3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国家为了照顾大龄考生,规定66.67.68,也就是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可以超龄。但是王老师是65届,他也可以作假报名,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又一次失去了机会。

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王老师决定奋力一搏。他备考一年,1979年笔试通过后,他从四十多人的复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胜出的两人中的一个。

王立群老师终于在经历了命运的重重考验下,实现了人生的逆转,现在看是一段传奇,他战胜的艰难险阻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更是无法企及的。

他说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传统经典,直到读研究生时才读到四书五经等经典子集。读到《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立刻被孟子身上不屈不挠、坚毅顽强的浩然正气感动了,经典里的每句话都说出了他的心声。无论古今中外,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观点是相通的。被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过时间考验,仍能被人喜欢和推崇的,就是经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学习经典,也要身体力行,如果在没有知晓前已经主动践行了,就会跟经典达成共鸣,收获更会无以言表。

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忘掉出发时的初心,不动摇向上的决心,不丧失向善的本心,坚持不懈,努力进取,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大师学经典(一)——从王立群老师的求学经历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