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的艺术在于宽严适度(1782字)

对不少老师来讲,“课堂不好管”:管严了,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活力;管松了,学生又容易自行其是,教师准备好的内容都没法讲完。

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一名教师如果连课堂纪律都把握不好,整个课堂闹哄哄的,如“水里按葫芦”一般,这边才按下去那边又浮起来了,那么手忙脚乱不说,原本计划好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更别奢谈什么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了。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育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的行为,即儿童本身也不认为是教育。此外,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对老教师而言,课堂管理也许是驾轻就熟,但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可能确实不那么得心应手。大多数新教师只在大学教科书中学了一些教育学理论知识,起初的课堂管理必定是跌跌撞撞的。特别是面对“神仙打架”,你们可能更加困惑、彷徨:一个意见是专家给的,专家反复强调“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要与学生“零距离”;另一个意见是“好心的同事”现身说法,“别对孩子们嘻嘻哈哈,要严肃点儿,要立威,否则他们不听你的,会蹬鼻子上脸的”。

那么,到底该听谁的?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尝试分析一下。

先看专家的意见: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零距离”。讨论这个观点前,我们先一起思考三句话。第一句话:距离产生美。比如,看一幅油画,从近处看,这幅油画毫无美感可言,颜料堆在上面,疙疙瘩瘩的,简直不像个东西;但是,退后几步看,就会发现效果完全不一样,近看不如远观。第二句话,即西方说的“仆人眼里无英雄”。在外人看来,你形象又高又大,是个英雄,是个伟人;但在身边的仆人看来,他天天跟着你,对你了如指掌,知道你同样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什么英雄不英雄、伟人不伟人的,不就是个凡人吗?第三句话是每年暑假期间不少小学教师的纠结:“新学年我可以教一年级,我的孩子今年正好上一年级,我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班上还是放到别的老师班上?”古人“易子而教”到了自己身上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了。分析完这三句话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零距离”一定好吗?未必!与学生走得太近,有时候易为其所伤。学生一旦觉得与教师很熟,就会认为“犯点错误没关系”“既然老师是我好朋友,那么他一定会给我面子,不会在班上让我出丑”。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处理,类似的问题便会在其他学生身上接二连三地出现,整个班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

再看看“好心的同事”的意见:对学生要严厉些,“严师出高徒”。但过于严厉,会导致学生害怕你,而学生怕你之日,便是他学你这门课失败之始。也就是说,当学生怕你,看你的眼神就不自在,就很紧张,他要学好你这门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道理很简单,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是不容易产生认知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参加某场考试,越是重要的考试越是容易紧张,走进考场,如果突然一紧张,脑袋就会一片空白;昨天还背得滚瓜烂熟,现在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因为紧张的气氛会使人的大脑受到抑制,思路狭窄,呆板拘谨,学习效率降低。反之,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智力活动,让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说:“学生只有具有安心感和稳定感,才能走向本质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处于自己原本的状态,不用紧张,无须伪装,以自己的步调自自然然地参与其中。”《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作者帕克·帕尔默说:“身为任课教师,只要是让恐惧统率了教学——不管是我对学生心怀恐惧,还是学生对我心怀恐惧——我的教学就糟糕透顶……一旦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相互渗入叠加,恐惧就以几何倍数增长——教育随之瘫痪,难以为继。”这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见得就好,但同时也要注意,跟学生的距离不能太大,不能让学生见到你就跟老鼠见到猫一样。“不达则生弊,过度犹生弊”,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师生关系应有的状态,那就是若即若离。曾经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意见:“我喜欢有距离的爱,我觉得好老师应该是站出来有种威严感,但是和他接触,也能说得开。”《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艾斯奎斯说:“我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他们,视如己出。同时,我也跟他们保持相当的距离。大多数时候,我跟他们保持像阿提克斯·芬奇所说的‘礼节性距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管理的艺术在于宽严适度(178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