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六·三四】
“晨起罢盥漱,僮来促官书。官书日几何,堆案二尺余。刊章匡以花,急递插以羽。岁月加封检,字句乏。披之两眸眊,朱墨手倦举。筭事耶?筭丁耶?甲乙丙者著令耶?决事之比纷如麻。需头辞卑累而上,得一大诺自天降。宜底骈,缄其状。符火速,竿作椟,尾加恫喝眎已熟,大胥之叱守令如叱仆。”(《判牍》)“乐莫乐兮见故人,苦莫苦兮对恶宾。胸隔千里万里貌强亲,唯唯诺诺不敢嗔。衔杯引手,视荫不走,使肴核下咽不得腐,娆脑填肠泄且呕。何如还乡独处扃门庭,所不愿见者叩不应。”(《酬宾》)
盥漱,音guàn shù,解释为洗手和漱口;泛指盥洗。《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陆德明释文:“(盥),洗手;漱,漱口也。”《管子·弟子职》:“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尹知章注:“扫席前曰拚。盥,洁手;漱,涤口。”
官书,音guān shū,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或指文书;公文。《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
刊章,音kān zhāng,指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於是刊章讨捕。”李贤注:“刊,削。不欲宣露并名,故削除之而直捕俭等。”
匡,音kuāng,在文言文表示在文字或图片的周围加上线条,后作“框”。
急递,音jí dì,亦称“急脚递”。释义:1、古时的快速驿递。《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刘光琦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饷,绛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2、用于传送紧急文书;《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安远节度使符彦超奴王希全、任贺儿……夜叩门称有急递,彦超出至听事,二奴杀之。”胡三省注:“军期紧急,文书入递不容稽违晷刻者,谓之急递。递,邮传也。”3、指急速传递文书的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义问离镇江三十里,至下蜀镇,有急递云:‘官军败退。’”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封检,音fēng jiǎn,释义:1、意思是加盖印记的封口。宋·王禹偁 《贺范舍人再入西掖》诗:“红药编章应感动,紫泥封检未生疎。”2、 缄封的文书、信件。明·唐顺之《冬至南郊》诗:“封检徵题字,屏帷悉画云。”
,音zhǐ zhǔ,书法中描述草书的姿势、气势。西晋卫恒,擅于草书,《康熙字典》:“《卫常书势》,,點(diǎn niǎn)。”言状如连珠,绝而不离。
眊,音mào,一般指眼睛看不清楚,引申为糊涂。《说文》:眊,目少精也。《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 《汉书·武帝纪》:“哀夫老眊孤寡鳏独。”
筭事,音suàn shì,筭,本义是计算时所用的筹码。同“算”。释义:1、丁赋及徭役。引《资治通鉴·汉宣帝地节三年》:“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汉书·宣帝纪》作“筭事”。颜师古注:“不出筭赋及给徭役。”2、应作的头等大事。李準《不能走那条路》:“你还年轻呀!啥都没有置几亩土算事!地是根本。”
筭丁,统计人丁户口以计算税赋。唐·白居易《赠友》: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庸,租庸,意思指古代交纳谷帛的税制。
著令,亦着令,音zhuó lìng,或著令,音zhù lìng。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汉书·景帝纪》:“秋七月,诏曰:‘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 颜师古注:“著音著作之著,音竹筯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决事比,也称比。汉代法律形式之一,即已判决的典型案例汇编后经皇帝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判案的依据。它是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能补律令之不足,“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
需头,音xū tóu,意思是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诏旨批答之用。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表者,不需头。”
辞卑,谓言辞谦卑低下。《孙子兵法·行军篇》:“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大诺,音dà nuò,旧时公文的核批画行。诺,表示同意。《梁书·陈伯之传》:“伯之不识书,及还江州,得文牒辞讼,惟作大诺而已。”
宜底骈,缄其状。意思是,公文写作最好写成骈文形式,对实际情况缄口不言。这是袁枚总结的写公文判词的要诀,也是现在一些公文的通病,四六句很多,真情况很少。
符火速。意思是在公文传递时注明火速传递的记号,如现在的“急”,“特急”。符,在此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将公文传递的时限要求标的高一些,可以避免因为传递速度慢而导致发生问题时追究发文者的责任。官场老油条作风。
竿作椟,即竿牍,音gān dú,意思是书札。出自《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bāo jū,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也指馈赠的礼物)竿牍。”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竿牍,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明史·丘橓传》:“(御史巡方)甫临所部,而请事之竿牍,又满行台。”清·钱谦益《文肃王公行状》:“三年外计,邸舍萧然,苞苴竿牍,绝迹庭户。”官场往来,除公文外,其他事项最好也通过信札,以留作凭证,防止以后遭遇陷害责难时空口无凭。
恫喝,音dòng hē,是指恐吓。《明史·林公黼传》:“诸奸又以危言恫喝,闻者惴惴。”
眎,音shì,意思同“视”。《康熙字典》:《玉篇》古文视字。注详见部五画。《魏志·武帝纪》袁绍虎眎四州。《宋史·流球国传》眎月盈亏以纪时。《文子·微明篇》眎于冥冥,听于无声。
大胥,音是dà xū,意思是指古代官名。乐官之属。《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於大乐正,大乐正以告於王。”郑玄注:“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但此处大胥,则是借喻为大官、上司。胥,指胥吏,即官吏。
尾加恫喝眎已熟,大胥之叱守令如叱仆。意思是,在公文结尾处,经常有上司恐吓的语句,我都看惯了。大官叱责县官跟主子叱责仆人一样。
判牍,音pàn dú,意思是批阅公文。袁枚的这首诗,描写了在官衙中处理公文的种种情形,劳心劳形,还经常受到上官对待仆人一般的叱责,心中很不爽快。或是其不久后辞官的动因之一。
衔杯,音为xián bēi,亦作“衔桮”。本义口含酒杯,多指饮酒。晋·刘伶《酒德颂》:“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引手,音yǐn shǒu。释义:1、拉回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入门左”汉·郑玄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孔颖达疏:“云引手曰厌者,以手向身引之。”2、伸手。多指援助。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清·王士禛《苏门孙先生言行》:“李献吉在狱,何仲默致书杨邃菴,求为引手。”3、弓箭手。《宣和遗事》前集:“宋江天晓欲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根捕。”4、武术术语,引手:虚假性或试探性手法、出手在于引诱对方招架还击,做出对策、探其虚实,抓住战机继而再使出自己真正的招法。
视荫,音shì yīn,意思为观察日影,意谓光阴易逝。《左传·昭公元年》:“赵孟视荫,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孔颖达疏:“荫,日景也。赵孟意衰,以日景自喻。”宋·叶适《申省乞致任状》:“倦惫屡月,瘦悴羸残,视荫将息,固无久存之理。”
肴核,音yáo hé,意思是肉类和果类食品。晋·左思《蜀都赋》:“金罍中坐,肴核四陈。”宋·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娆,多音字,此处读rǎo,意思是烦忧,扰乱。东汉·许慎《说文》:“娆,苛也。”《纂文》:娆,烦也。亦恼也。如,娆乱(扰乱);娆恼(烦忧)。
扃,音jiōng,是指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上闩,关门;门户。出自《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扃,上闩,关门,从里把门关上。《说文》:扃,外闭之关也。《礼记·曲礼》:入户奉扃。
酬宾,音chóu bīn,亦作“酬賔”。指宴席上主人向客人敬酒,劝酒。《仪礼·士冠礼》:“主人酬賔,束帛俪皮。”今多用于商业上,指以优惠价格出售商品给顾客。袁枚的这首诗,记述的是自己对官场上宴请酬宾的感受,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客人,也身不由己不得不硬着头皮应酬,十分反感。最后表达了他不如辞官回乡,可以自主选客相聚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