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斜杆青年,有人也想往前迈进一步,只是担忧阻碍了自己的脚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对斜杆青年的误区中,你中了几个。
误区1:内向的人不适合斜杆
这是一个对“内向”充满偏见的世界,甚至内向者内化为对于自己的偏见。当提起“外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到乐观、勇敢、热情等好词,而提到“内向”则会想到悲观、阴暗、不善交际等负面描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如果我告诉你,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斯皮尔伯格、李安……都是内向的人,你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吗?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者中,内向者的比例并不低于外向的人,甚至有报道称高达70%。
所以,内向和外向更多意味着 汲取能量方式的不同 ,而与能不能成为斜杠没有必然联系。你更不用暂时“变得”怎样。
重要的是,通过自我察觉和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断练习,使之成为可识别可交付的能力。
误区2:斜杆青年就是不务正业的人
有人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在脑海中就形成这样的固化思维,之所以要去做斜杆青年,无外乎就是因为主业做的不好,才想着去发展其他的,这样就把主业荒废掉的人。
这属于限制性信念,因为能不能成为斜杠青年是与你的多重技能、收入多元化或者多样化的生活态度有关。
斜杠的标准应该是“拥有2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识的技能优势” ,即这个技能至少能达到最低的职业交付水平,也就是能收到钱,最好能达到专业水平,与专业选手有一拼。
也就是说,他必须对于自己的主业也要有能被他人识别的技能优势,而且斜杆一个就足以了。
误区3:斜杆青年是年轻人做的
有人认为斜杆这个事情只有小年轻可以做,有家室,工作又多的人不适合。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和家庭,我们还会被其他事情填满。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不止有家庭和工作,因为这个时长不局限于一天,他可以延长到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以上来做。
举个例子,陆晓娅老师自称“斜杆老年”,她曾是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青春热线”的创办者。退休后,她旅行,讲课,写书,做电台,创办服务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歌路营”,也是“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整天忙得不亦乐乎。陆老师的斜杆身份是:心理人/教育人/读书人/写作人/公益人。
所以,请摒除你的限制性信念,让阳光照进来,不受外界影响,你想要的斜杆是什么。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是十年前,二是现在。
斜杆,与年龄无关。
误区4:斜杆的目的是为了成为自由职业者
简单来说,斜杠青年和自由职业的共同点在于:都提醒我们发现职业和人生的多重可能性;都具备可变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
也就是说,一名斜杠青年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一名自由职业者也可能是一名斜杠青年,两者有比较多的重合区域,有时可以彼此切换。
说到不同,自由职业更多侧重一种脱离体制的自主状态;而“斜杠”则侧重多重能力与多重职业、多重身份的指涉。
也就是说,一名自由职业者可能只有一项突出的技能;而一名斜杠青年,也可能并没有离开组织。
像古典老师,他的职业身份可以是企业管理者/生涯规划师/专栏作者,他是一名“斜杠青年”,但并不是自由职业者。
以上是对斜杆青年的常见误区,而解决办法是优先看看是否是自己的限制性信念阻碍了自己想法或者是前进的脚步,第二是独立思考,多方求证比较,找到合理的解释,然后追求更接近真相的解释。
今日精进
对于斜杆青年,你还有什么不了解,想要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