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何去何从

  近期中办国办联合颁发了“双减”政策。不是教育部颁发,是中共中央办公室和国务院办公室。国家最高部门颁布可见重视程度,近期多次出现停办培训机构,一些机构还想着隔一段时间重头再来,这也是执念吧。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进步仅靠某一技能,而这个技能是反人性的,靠大量的损害儿童的玩耍时间、休息时间。或者争取高学历却做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都是不健康的。

  而且近期中国国内中小学生自杀率屡屡上升,厌学、网瘾者攀高。为中国教育一再敲响警钟 。国家再不重视,不改变,我们的未来堪忧。

  比较两个国家,芬兰和美国。大家都知道,芬兰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人口不多,却在文化、艺术、科技各个领域人才层出不穷,我女儿最喜欢看的书《姆密谷的故事》的作者就是芬兰著名作家。芬兰在教育上早就取消了考分制对老师也不考核。2020年,芬兰的教育又有新举措,取消分科教学,采用问题启发式学习。比如咖啡课程,就分成研究咖啡如何种植的小组,观测天气土壤气候的小组,收获后销售的小组,选址开店的小组,分组做分析。这样的过程孩子都是主动的搜集信息,在体验中学会了知识。体验式教学。

  美国,一向备受关注的美国常春藤高校在去年政策也不再是高分录取了,他们出台一个政策,那就是若想申请这些学校需要提前三年准备,从三个方面证明自己:1,照顾自己的能力2,照顾他人的能力3,无外在压力下自我成长的能力。

  外在环境还有一个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二代人工智能已经问世,20年前斯皮尔伯格就拍了一部《人工智能》电影,其中描述未来是被人工智能控制的世界,虽然难以置信但是人工智能替代脑力劳动,将有50%以上的职业消失那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科技的发展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信息互通,让无数不可能成为可能,又优势也有缺点,就像当下的新冠病毒,全球化了,这要是过去,村与村之间都能隔离了,快速发展的世界也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出现。

    如果我们还固守着,高分一定取得高成就,考上硕士、博士、博士后,升官发财这种单一思维模式,不管不顾孩子自身的内在需要。与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有何区别呢?

  所以结合国际的变化以及回家相应出台的政策,未来国内教育的走向,中考有可能取消,现在中小学开始实施减少考分制,完全取消可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延长课时使家长解放出来,加强对体育的占比,将与语数一样高,未来特长生也会存在。术业有专攻。让每一个青少年最大程度的展现自己的潜力。

  任何一个模式的改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国家在教育上的政策,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在一线上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们,尤其是家长如何做到不焦虑呢?

  现在的孩子的家长大多是70、80后。他们是考一代,寒窗苦读有了今天的成就,是受益者。加上过去一段时间甚至现在也是,名校,学区房的思维下生活。突然没有了,如何不迷茫呢。尤其是初中50%的学生都去职业高中,而国内职高管理混乱,被歧视。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教育,基础就是培养一个健康积极自信的孩子,这个基础与未来的幸福相关。一个孩子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这样的美好时光可以在长大成人后抵御外在的挫折。现在常说“复原力”和“抗逆力”。这个复原力是如何养成的,就是自小在亲子的关系里慢慢形塑成他自己的样子,孩子在父母的养育里有更多的自主,满足。作为家长,是和孩子渐行渐远。和孩子的相处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家是爱大于理的地方。而家长也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纪伯伦在《致孩子》就曾说过“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同时把重心收回到自身,安住当下,一个人只有学会对自己好才会更好的给予他人。从中国传统待人接物,也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养自己,专家提出有三个人不要不当外人,一个是孩子,一个是爱人,最后一个是自己。当我们把这三个人当一个“外人”对待,就生出些许尊重和庄严来。这种状态也展现一种边界。一种平等。

如何与孩子相处,我把专家给了四点建议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

  1,无关系 不亲子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3,行动,微行动带来大改变

4,先微笑,后养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政策下,家长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