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054:从贾谊上书中,带给我的9点思考

学习内容:贾谊的上书

 梁国太傅贾谊上书说:“臣以为今日天下之大事,让人痛哭的有一件,让人流涕的有两件,让人长叹的有六件。其他悖理而伤道的,难以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已经安定大治了,我独自以为,还没有!说天下已安、天下已治的,不是愚蠢,就是阿谀,没有说出事实,也不懂得治乱之体。就像在柴堆下纵火,自己躺在柴堆上,火暂时还没有烧到他身上而已,他就说很安全!如今天下形势,和这有什么区别呢!陛下为什么不召见我,让我能当面向陛下一一详细列举,以陈治国安邦之策,以供陛下选择裁定呢?“这些治国安邦之策,如果要让皇上焦虑其心志,劳苦其身体,减少了钟鼓之娱乐,那我也不建议皇上去做。如果该娱乐的还继续乐,而让诸侯的行为,符合中央的要求;兵革不动,而让匈奴宾服,百姓素朴。陛下生为明帝,死为明神,名誉之美传之后世,以至无穷,让今天陛下的生祠顾成庙,以后能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大汉国运同在。陛下立下的纲纪,能成为万世之法,就算后代子孙有愚笨、年幼、不成器的继位,也能蒙您奠定的纲纪而得以平安。以陛下的贤明通达,只需要用稍微知道一点治国大体的人辅佐,就可以做到。这对于陛下来说,真不是什么难事啊!“树立诸侯国于险固之境,诸侯国强大,就必然与中央形成相互猜疑之势。上下猜疑,下面的就要遭殃,上面也要焦虑,这不是安心于上而保全于下之道。如今陛下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他野心勃勃想要做东帝;陛下亲哥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他居然发兵向西攻击。如今呢,又有人举报吴王!陛下正当盛年,没有什么不义之行,而有德泽于天下,还是会发生这样的事,况且有的诸侯大国,实力十倍于刘长、刘兴居呢!“不过,天下如今还算安定,为什么呢?因为大国的诸侯王,年纪都还小,中央政府派给他们的太傅、丞相还掌握实权。数年之后,诸侯王大抵都成年了,血气方刚,中央派来的太傅、丞相,就会称病退休了。他就把丞、尉以上官员,全部安排自己人。如此,还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候还要想天下安定,那就是尧舜也做不到了。“黄帝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晾晒衣服,手里拿着刀就要割肉。’因为这时候下手,正当其时,轻而易举,会非常顺利,也能保障和平,保全骨肉亲情。如果不肯早下手,错过了时机,到时候不得不摧毁骨肉亲情,让他们身首异处,这和秦朝末年的情况,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异姓王自负强梁而造反的,汉朝侥幸将他们诛灭。但并没有改变让他们有条件造反的制度,而同姓王造反的苗头,又已经出现了,跟异姓王造反一模一样。灾祸之变,随时会发生,明君处世,也不能自安,后世又将如何!“我研究之前的历史,结论是强者先反。陛下看咱们的封国,长沙国最小,只有两万五千户,他的功劳最小,封国却完整无缺传到现在。他的关系最疏远,却对中央最忠心。这不是长沙王一家人有什么特别,而是形势使然。如果给樊哙、郦商、周勃、灌婴数十座城池封王,他们今天也造反了,被诛灭了。如果韩信、彭越之流当初没有封王,而是只做列侯,今天他们的子孙可能都还安居侯爵之位。所以,安天下之大计就很清楚了,要想让诸侯王都忠心依附,就要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只有一个小小的地盘;要想让臣子们不要像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就要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样,没有封国。要想让天下安定,就要大量增加封国,而削减他们的权力。他的权力小,就容易让他遵守礼仪;他的地盘小,就不会生出造反的邪心。让海内的形势,就像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一样,没有不听从的。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像车轮的横木归聚到车毂上一样,听命于天子。“因此,我建议:分割大的封国,把齐、赵、楚各自分割为若干小国,让齐悼惠王、赵幽王、楚元王的子孙们,依次继承祖宗的土地,一直到分无可分为止。那些分割土地很多而子孙较少的,先建国,君位空置,等他再有子孙出生,再封给他。“天子并不贪图他们的一寸土地、一个人民,一切还都是他们家族的。天子要的,只是政治安定。如此,就是一个婴儿坐在天子之位,也安然无事。就算是一个遗腹子,把先帝的衣冠挂在朝堂,天下也不会作乱。当时就能大治,后世称颂您的圣明。陛下是害怕什么,不肯这样做呢?“如今天下之势,就像患了肿胀之症,腿肿得比腰粗,手指肿得像大腿,平常日子,已经不能正常屈伸,要是有一两个指头突然抽筋,全身都感到痛苦。如果今天还不下手医治,一定会成为顽疾,那时候就算是扁鹊再世,也无能为力了。况且,这脚上的病,不仅是肿胀,还有脚掌外翻之症。楚元王之子刘郢客,是陛下的堂弟。现任楚王刘戊,是刘郢客的儿子。齐惠王刘肥之子刘襄,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任齐王刘则,是刘襄的儿子。陛下子孙可能没有想到分割土地以安天下,诸侯王却可能掌握大权而胁迫天子。所以我说这不仅是肿胀,而且还脚掌外翻,可痛苦者,就是指这个天下之大病。”

“如今啊,天下的事都搞颠倒了。天子,是天下之首,因为他居于上位;蛮夷,是天下之脚,因为他居于下位。但是,如今匈奴对汉朝侮慢侵掠,至为不敬,而汉朝呢,每年用金银财宝、布匹绸缎去供奉他。脚跑到头的上面去了,颠倒到如此地步,却没人能拿出办法来,这国家还有人才吗?这是我所说的让人流涕的事!“如今不去攻击强敌,却去田猎野猪;不去搏杀敌寇,却去追逐野兔。醉心于细小的娱乐,却不为国家的大患早作准备;恩德可以施于远方,可是皇上的政令,几百里之外就不能执行。这是第二件流涕的事。“如今,平民家里墙上能挂着皇帝的服饰,倡优下贱者能戴着皇后的首饰。皇上自己只穿着黑色的丝袍,而富人家里的墙壁都挂满锦绣。天子的皇后只不过在衣领上缝一条花边,而富人的小妾鞋上都绣着花,这就是我所说的荒谬。如果一百个人的纺织,都不够一个人穿衣,要想让天下人不受寒,怎么可能?如果只有一个人耕种,却有十个人要吃饭,要让天下人不挨饿,又怎么可能?人民饥寒交迫,要让他们不作奸犯科,又怎么可能?这是我所说的让人长叹的事。“商君放弃礼仪,抛弃仁德,只鼓励人们进取,推行了两年,秦国风俗开始败坏,所以秦国富家子弟,成年之后就分家出去,自立门户。贫穷人家呢,就卖身到富家为奴。把锄头、犁耙等农具借给自己父亲,还面有得色,自以为有恩于父亲;如果母亲没打招呼就拿了他家一个扫帚撮箕,马上就要站出来唠叨诘问。媳妇抱着孩子喂奶,竟然跟公公并排而坐;媳妇和姑姑相互不高兴,就反唇相讥。一般人不知孝义,只知道爱自己的儿女,贪利图财,和禽兽没什么两样。“如今秦朝的遗风余俗,还有很多没有改正过来,不顾礼义廉耻之风,一天比一天更严重,可以说是每月每年都不同,每况愈下。人们只知道逐利,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根本就不考虑。如今更有甚者,就是要杀其父兄了。而大臣们只关注公文报告有没有交上来,开会有没有准时,以为那些是国家大事。对于风俗流失、世道败坏,则见怪不怪,全然不作任何考虑,连看都懒得看,听都懒得听,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要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转意,而向往道德,这不是一般俗吏能做的事。俗吏能做的,就是削削竹简,写写公文,整理整理装公文的筐子、箱子而已,而不知治国之大体。陛下自己也不以为忧,所以我私底下为陛下感到痛惜啊!为什么不现在就制定礼制,让君君、臣臣,上下有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这才是立国的经制。这个经制奠定了,世世代代都有遵守的标准,能够长治久安,如果经制不定,就像要渡河却没有船桨,走到中流,遇到风波,船就一定会倾覆。这是我所说的让人长叹的第二件事。”

“夏、商、周三朝,都传了好几十代,秦朝则二世而亡。人性都相差不远,为什么三代之君仁道长久,而秦国之君暴虐短促呢?这原因,我们是可以知道的。古代的王者,太子一生下来,就准备太牢为祭礼,有司斋戒冠冕,在南郊祭祀天地。嫡长子虽在襁褓之中,经过宫门,一定下车以示尊敬;经过太庙,一定快速通过以示敬畏;所以从婴儿时,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到了孩提时代,稍有知识,就派三公、三少(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地位介于皇帝和宰相之间,是国家最尊贵的元老。少师、少傅、少保,地位相当于宰相或比宰相略低一级),向他讲明孝仁礼义之道。驱逐邪恶小人,不让他看见恶人恶行。于是选拔天下端正、孝悌、博闻、有道、有术之士,作为他的辅卫羽翼,让他们在太子宫中居住出入。所以太子一生下来,所见、所闻、所行,都是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君子。从小习染于正人,一起起居,长大就不能不正,这就像在齐国长大,就不得不说齐国话一样。从小习染于不正之人,一起起居,长大就必然不正,就像在楚国长大,就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少年时代的成长,就是天性啊!习惯与智慧一起成长,常常为正人正事所切磋,就不会有可羞耻之事。教化与心智一起成熟,所以坦然中道,不偏不倚,中正就成了他的天性。所以三代的天下能够长久,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辅翼培养太子的制度。到了秦朝则不然,让赵高教导胡亥,教他狱政,教什么呢?教的都是斩首、割鼻子、夷灭三族之类。所以胡亥今天即位,明天他就要杀人。对他忠心进谏的,他说人家诽谤;为他深谋远虑的,他说人家妖言。在他的眼里,杀人就跟割草一样。难道胡亥天性是恶人吗?非也!是因为他们教导他的,就不合天理。谚语说:‘前车倾覆,后车警戒!’秦朝为什么那么快灭亡,它的覆辙还清晰可见。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躲避,那汉朝这辆后车,也要倾覆了。天下之命运,悬于太子;而太子之善,在于早教谕,选配左右良臣。在他的心还没有泛滥的时候,就先施以教谕,则教化易成。引导他上正道,让他能够通达道术,开启智慧,认识义理的旨趣,那都是靠教育的力量。那胡、粤两地的人,刚生下来时声音相同,嗜欲也一样,等到他们长大,各自成了不同的习俗,找几个人转译,也不能沟通;让他们去做对方做的事,他们就算是死也不愿意做,做不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化习染不一样。所以我说,为太子选左右,早教育,是当今的第一急务。如果教育得法,左右得人,则太子得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尚书》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意思是说,天子有善,得兆民赖以得利。这就是当下的时务啊!”

“凡人的智慧,能看见已经发生的已然,看不见将要发生的将然。礼,是防患于将然之前;法,是禁止于已然之后。所以,法的作用易见,而礼的价值难知。奖赏可以鼓励善行,刑罚可以惩治恶行,古代君王以此治理国家,坚如磐石。法令的执行,就像春夏秋冬一样确定,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那有法治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老说‘礼云、礼云’呢?那是重视在恶念未萌时,在细微的事情上就教导他,让人民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走向善,远离恶。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要听讼断案,孔子的本事也不比别人强,但是,他志在兴教化而使天下和谐向善,没有恶行,没有纠纷,无须诉讼。作为天子,为天下考虑,要先定取舍,取舍定于内,则安危萌于外。秦王也想尊宗庙而安子孙,这个想法和商汤、武王是一样的。但是,商汤、武王广大其德行,天下传了六七百年。秦王治天下仅仅十几年,就遭致全败。不是别的原因,正是汤、武的取舍得当,而秦王取舍不当。天下,是超级大器,看人主把它安放在哪儿。如今人们安放一件器具,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它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它就要倾覆。天下大器,也和一般器物一样,在于天子把它安放在哪儿。汤、武将天下安放于仁、义、礼、乐,子孙传承数十代,这是全天下人都亲耳听闻的。秦王把天下放置于法令、刑罚,祸及己身,子孙诛绝,这是全天下人都亲眼所见的。这是非因果,不是都验证得太明显了吗?人们常说:‘听人进言,一定要用事实验证,这样言者才不敢妄言。’如今有人说礼仪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人主为什么不引用商、周、秦三朝的事情来验证呢!人主的尊贵,就像殿堂,大臣们呢,就像上堂的台阶,百姓则是地面。如果台阶有九级,高堂远离地面,则尊贵。如果台阶根本没有层级,接近地面,那地位就卑下。高者难以攀越,而低者容易欺凌,这是理所当然,形势如此。所以古代圣王制定等级序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爵、伯爵、子爵、男爵,然后有官师、小吏、平民,等级分明,而天子高高在上,所以天子之尊贵,无人可及。“乡里谚语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在陶瓷器皿边上,人们不敢动手,怕打坏了瓷器,更何况靠近人主的贵戚大臣呢?礼义廉耻,是用来治君子的,所以对大臣,可以赐他自杀,不可以加以诛戮或侮辱,所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等刑罚,都不加到大夫身上,因为他们的地位,离主上不远。《礼记·曲礼》规定:不许人查看国君御马的牙齿,践踏御马饲料的,要处罚,这就是早早地、远远地就预防对君王的不敬。如今王、侯、三公之尊贵,就是天子见了他们,也改容致敬,他们就是古代君王所称呼的伯父、舅父啊,而一旦有罪,也跟平民一样被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剃光头发的髡刑、砍断脚的刖刑、鞭打或棍打的笞刑、当众辱骂的㐷刑、斩首示众的弃市之刑,那岂不是天子的殿堂没有了台阶吗?被侮辱的人不是离天子太近了吗?他们如此没有尊严廉耻,却让他们掌握重权,他们不也像低层差役一样没有羞耻之心吗?望夷宫事变,赵高派人杀死胡亥,就是因为二世对皇族和贵戚大臣,毫无投鼠忌器的意识,一向重刑杀戮,所以秦国人也没有敬畏贵族乃至君上的心理,阎乐就敢当面逼皇上自杀。我听说啊,鞋子虽新,也不把它放在枕头上;帽子虽破,也不用来垫鞋底。那社稷大臣,他曾经在尊贵恩宠的高位,天子见他也曾经改容而礼貌的,官吏人民曾经匍匐以敬畏他的,如今有过错,皇上罢黜他就可以了,把他免职就可以了,赐他自杀就可以了,罪大的,灭族也行。但是,如果将他捆绑起来,用绳子牵着,交给司法部门,罚做苦役,让司寇小吏去鞭笞辱骂他,着实是不应该让百姓看到的作为。如果卑贱者看惯了尊贵的大人一旦失势,我也可以这样鞭笞辱骂他,那就不是让尊者尊、贵者贵的教化了。古代的大臣,有因为贪腐而被废黜的,不说他贪污,而是说他‘簠簋不饰’,食器、祭器不整齐;对污秽淫乱,男女无别的,不说他污秽,说‘帷薄不修’;懦弱无能,不能胜任,不说他懦弱无能,说‘下官不职’。所以尊贵的大臣有罪,不呼喝着指斥他,而是迁就着为他遮盖掩饰。所以当大臣有小罪,要被责问的,听说君王要责问,就自己穿上白冠牦缨的丧服,把剑放在盛水的盘子里,自己到请罪之室去请罪。皇上不会派人捆绑他牵引而去。其中有中罪被判流放的,听到判决,就自己毁了衣冠容貌威仪,前往放逐之所,也不用皇上用绳索套着他脖子牵着走。其中有大罪当死的,听到君命,就北面再拜,跪而自裁,皇上不会派人揪着他的头发把他按在地上斩首,只是告诉他:‘是你自己犯了罪,我对你仍然有礼节。’遇之有礼,则群臣自爱。培养人的廉耻之心,人们才会珍惜自己的节操。君上设廉耻、礼仪以对待他的大臣,而大臣不以节行报效其上的,那真不是人类了。所以教化成而风俗定,则为人臣者都只管行为的大是大非,而不管对自己有利无利。大臣们能守节伏义,就可以授给他权柄而不必加以控制,如果君王早逝,太子年幼,也可以托孤给他。这都是砥砺廉耻,施行礼义所致。陛下如果能这样做,又有什么损失呢?这样礼遇大臣的事不去做,而听任侮辱大臣的刑罚一直施行,这也是我所说的可以长叹息之事!”贾谊说这件事,是因为绛侯周勃被逮捕下狱,之后又判无罪,所以借周勃之事,向皇上进谏。皇上深深地接纳他的意见,培养大臣的节操,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自杀,不再受刑。



【学以致用】

01,《资治通鉴》是写给少数人(皇帝)看的,而我们现代的人来看,可另外增加几个角度,比如臣工这个角度。 从大臣(员工)的角度来看待趋势,组织,思想,发心,良知,管理,制度,人性,军事等等各种领域,这很有意思


02,我们学习历史,首先不是要学习怎么解决问题,如何力挽狂澜,而是要在历史当中学习那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避免那些问题的产生

中医说:“上医治未病” 也是这个道理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提前预备,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所以,我们作为企业老板,为什么管理很难,为什么越管越难呢? 因为老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想着找解决办法,而一个可以预防问题出现的方案,却视而不见。

人性的弱点,就是在事情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都不懂得去有所作为,避免问题扩大。

常常把那些力挽狂澜的人树为英雄,而那些提前避免问题发生的人,却没有奖励激励。

比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如果河堤溃坝了,跳下去堵缺口的人,一定是被树立为英雄。反过来想,如果一个护堤的人,是个蚂蚁专家,他就能提前把蚂蚁窝给堵了,他负责的河段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那根本就没有人关注他。 那么我们到底更需要什么人呢?

我们企业在激励人,树立标杆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呢?

03,刘邦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之前的娄敬为什么封侯?娄敬并没有“功劳”,但是刘邦却给他封侯,赐姓刘这么大的奖赏,为什么?   就是因为刘邦派了十几拨人去探匈奴的虚实,回来的人都说匈奴很虚,可以打。只有娄敬说匈奴人是装的,不能打。刘邦没有听娄敬的,吃了亏回来之后给娄敬封侯。   这是一种态度。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


04,在汉文帝的治下,违章天天有,而且是他纵容的。轻伤、故障、重伤、死亡也都已经出现了,再发展下去就是颠覆天下了,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但是,文帝没能接受贾谊的建议,终于在景帝的时候,酿成了“七王作乱”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终于采纳贾谊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05,从这一段历史当中,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就是:

一,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看的眼光,要能看到问题。  不要“出事了”才是问题,没出事就不是问题。 履霜坚冰至啊。等到出事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二,当出了问题的时候,不要光想着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出现之前的流程制度进行盘查, 比如什么因素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最初最初的那个头头因素又是什么呢?如何改善?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三,要激励那些避免问题出现的人,而不是只激励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你只是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流程上避免问题,你不仅得不到奖励,而且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所以,领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预见力。   提前预见到问题将要发生,提前做出改变以及应对方案,最好让问题不在发生。


06,从“推恩令”开始,中国逐渐不在实行长子继承制,而是所有儿子平分父亲传下的土地。1776年,亚当斯密斯在他的《国富论》说,中国的继承制度与欧洲的要好。因为欧洲就是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了全部的土地,他就没有尽地力的动力,大片的土地用于游猎,打高尔夫,养一对食客寄生虫,都不生产,只是享乐。 中国平分给儿子们呢,土地越分越小,每个人都要全力开垦耕种,所以中国富裕。

在现在的企业治理当中,拥有股权的人就相当于地主,有员工没有成为股东之前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一旦获得股权之后就会变得不那么积极了,这是一样的原因。 所以,我们在对于企业做整体的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激励的时候,所有人的股权都是浮动的,贡献的越多,占比就高,贡献的越少占比就少, 并且还规定了退出的机制,以及关于是否继承以及回购的约定。这样保障,这个组织一定是要掌握在奋斗者手中,也只有奋斗才能致富,公司才能平稳的,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07,贾谊对于秦国风俗的指责,不算完全准确,这要看与哪个时期进行对比,相对于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人一家子都是睡在同一个房间相比,在风俗上已经好了很多了。

但是,商鞅将秦国人全部导向功利,是秦国从弱国到强国,再到一统天下,是秦国成功的原因,但也是其败亡的原因

为什么说是败亡的原因呢?  这是因为这个激励体系有缺陷。(这是从现在的认知角度看的)

用我们现在企业经营的角度看

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是理想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

经营是一项感情的事业,有对社会的使命与大爱,才能凝聚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所以,有些企业学了一些股权激励的皮毛,或者自己看书就开始导入股权激励,就如同秦国一样导入功利主义,企业如果只有功利,则上下相争,同归于尽。

一心只想赚钱的公司,是不会讲情义的,对客户,用户来讲,那部分是骗,是为了收钱,钱到手就不管了,后期服务是跟不上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想赚快钱,赚到了你这一批客户,就换另外一批客户。

所以,真正有可能成长为大的公司,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有志向的,有情怀,有理想的公司,有自己的而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秦国如果在统一六国之后,重塑新的价值观体系,内用儒家的王道思想,或许可以还能撑很多年。但世界上没有如果,也不现实。为什么?

因为这种理念的东西,一开始就在老板的脑海当中,在公司还很小的时候就得酝酿,而不是等到公司做到一定程度了,人心养肥了,山头已经建立了,你再来让他们放下既得利益不要,来伤筋动骨的重新体验新的制度,你想想看有多难。

人性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他已经成长了赚到钱了,他可以拿着钱在其他的公司进行投资,这家公司最好不动,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收入就行。反正大老板又不是他。

昨天看了一则视频,给一个好哥们看了,他说看完之后心里哇凉哇凉的。这是河南胖东来老板发言的一段视频。  说给下面的人,赚来的钱基本上全部都分出去,年年如此,但是呢,下面的人依旧不开心,依旧想要更多。 这就是人性。 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没有用的,只有机制驱动人心

所以,我们在公司导入股权激励的分配方式的时候,一个潜藏的,看不见的,但对老板老家最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机制,理念的构建,这是主干。  缺少这个主干,就缺少魂。

我们可以跨时空对比几个例子:战国时期的秦国、 曾国藩的湘军、1929年12月28-29日的那场会议。


08,建立万世基业,需要两代创始人,一代是高祖,一代是太宗。 高祖以武功打天下,完成建国大业。 太宗以文治,建立礼制,法治,平治天下

建功和立业是两件事,需要两代人。 为什么呢?

第一代人是白手起家,他的关注点只在建功,在进取,不择手段的进取,慌不择路的进取,放手一搏的进取

第二代,他的功勋不可能超过老爸,他的使命是守成,是传承,传承就要立业,这和建功是两码事

所以,一个普通人,要想振兴家族,就要做好最少两代人的准备,所以,教育后代是重要的战略步骤

作为企业主,要想基业长青,人才梯队建设,内部的黄埔学校是重要战略

因此,对照我们自己的工作,哪些是建功?哪些是立业?建功之后,才能立业。如果你建功之后,还沉醉于建功,荒废了立业,就是不知取舍,舍本逐末。

另外,创业者一般擅长建功,职业经理人擅长于守业。 所以老板要学会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找到并运用职业经理人的智慧来拓展公司。 比如像如家酒店的老板季琦那些,每创立一家公司,当它稳定之后,就丢给职业经理人,然后继续创建下一家公司。这是高手中的高手。


09,“刑不上大夫”的理念,不是说你犯了罪没事,而是说像你这样高地位的体面人,就不要去司法部门受辱了,应该自己了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054:从贾谊上书中,带给我的9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