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读《个人形成论》

《个人形成论》是心理学家罗杰斯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我在本书中学到的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起来真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1.把人当人看。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记得对方的标签,而忘记了对方与我们是同样的人。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归纳法,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把各种各样不同的人都归纳成一类一类的人。有妻子,有丈夫,有教师,有司机,有环卫工,有乞丐,有白眼狼……各种各样的标签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当我们认识到某个人与某一类标签切合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些人当成标签来对待。我们会认为教师应该怎么怎么样,作为妻子该怎么怎么样……应该成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期盼和评判。但是我们忘了对方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你我都是相同的人。如果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很多纷争就不会出现了。

2.相信对方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都业主在跑,我们看不惯对方的处理问题的邋遢与拖延。但是怎么知道我们的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孩子在小学一般是应该以游戏为主的,但是大部分孩子都上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些兴趣班真的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家长为了填补自身的安全感与虚弱感,硬逼着孩子去学的呢?相信更多的是家长自身的原因,而非因为孩子自身的喜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诚然孩子还小,老人已经虚弱,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和支持,而非一味的管控。我们需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能处理好自己问题的能力。除了一些极端需要别人帮助的个例,大部分人都是有这种能力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被外在抹杀的而已。就像谈恋爱,在初高中懵懂的时候对异性有了好感,便被上纲上线为早恋。家长和学校扼杀了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到了二三十岁又因为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对象,而忙于联络各种老同学,去为了孩子相亲。就像从来没让孩子做过选择,然后突然就让孩子决定终身大事。这样的体验谁也受不住呀。这样的经历又怎么能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呢?只有从小就让孩子明白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选择的权利,并且从小事上就开始让他体验,选择之后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有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的为自己负责。前提就是让我们放开一定的手,让孩子有选择的体验。

3.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事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事情。第1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第2种是他人的事情,第3种是老天的事情。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分清他人的事情,然后顺应老天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我们再努力,决定权也不在我们。就像找了一个不讲卫生的对象,即使我们再要求他每天该做什么,他的习惯依旧是不讲卫生。只有让他们自己体验到不讲卫生的坏处和讲卫生的好处,他们也许才能有自己的行动,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至于老天的事情那更不用说了,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了。我们不知道下一秒钟来的到底是幸福还是灾难。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足以了。孩子写作业是谁的事情,对象爱看电视不做家务是谁的事情,公司突然倒闭了,是谁的事情?在心理学界有一句话叫做谁痛苦谁改变。所以当我们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去理清责任主体,学会放手,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我们的错。

理解、信任、责任一看都是烂大街的词语,谁都能来说上几句,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也有多少人在苦苦挣扎求而不得呢。没有人天生是圣人,但是我们也可以觉察我们日常的生活,让我们每日不断精进,让我们内心的格局越来越开阔,很多时候当我们做好自己的时候,自己周围的世界就发生了改变。都说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射,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我们就怎么看待这个社会。所以上面所说的三点与其说是他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注意事项,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关系: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人,相信自己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我们到底能活怎样的一个人生呢?其实还在于自己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人为本——读《个人形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