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孟子5.3有恒产者有恒心

5.3.1【原文】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 jí )其乘屋①,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bì )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②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③,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④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 jiào)数岁之中以为常⑤。乐岁,粒米狼戾⑥,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 xì xì )然⑦,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wū )在其为民父母也?’夫(fú)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yù)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xiáng xù )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⑧。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译文】滕文公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孟子说:“百姓的事是不可延缓的。《诗经·豳风·七月》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屋顶,很快又将播种百谷。’百姓有一个基本情况,有固定产业的才有坚固的心志,没有固定产业的就没有坚固的心志。如果没有坚固的心志,就会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就等于设下罗网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德君主在位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税要有制度。阳虎说过:‘要致富就不能行仁,要行仁就不能致富。’夏朝时,每家五十亩地,实行贡法;商代每家七十亩地,实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亩地,实行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之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古代贤人)龙子说:‘征取田税没有比助更好的,最不好的是贡法。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年成,收一个定数。丰年时谷物堆得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贡法却收得少;荒年时,每家收成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而贡法却要收到足数。作为百姓的父母,却让百姓整年辛苦劳动,收成都无法养活父母,还须借高利贷来凑足税负,使得老人小孩饿死在田沟山溪中,这样哪里配做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在实行。《诗经·小雅·大田》上说:雨先下到我们的公田,然后落到我们的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是用助法的。接着,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陈列的意思。地方的学校,夏朝称为“校’,商朝称为‘序’,周朝称为‘庠’;国家设立的大学,称为学,三代都一样。这些机构都是要教人明白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底下的百姓就会互相亲爱了。如果有圣王兴起,必定会来效法,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大雅·文王》上说:‘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的天命却是新的。’这是讲的周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来使您的国家气象一新。”

【注】①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其乘屋,出自《诗·豳风·七月》。于:往;去。茅:用作动词,割取茅草。索绹,绞合绳索;索,绞合。绹,绳索。乘屋:修盖房屋。乘:治。亟,急。
②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末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论语》上有《阳货篇》。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选择致富。孟子不以人废言,借此强调应该行仁。阳虎和孔子长得很像,有一次孔子路过宋国的匡城,匡城人误以为是阳虎来了,就将孔子围了起来困了他五天。
③五十而贡:据赵岐注,指民耕种土地五十亩,将其中五亩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贡:夏代的税法。七十而助,指民耕种土地七十亩,其中七亩为公田,其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助:商代的税法。百亩而彻,指民耕种土地百亩,抽取其中十亩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彻:周代的税法。
④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前一个“彻”是指彻法,后一个“彻”是抽取的意思,是说彻是抽取一定土地的收成作为赋税。助者,藉也:助是一种劳役税,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藉:借。
⑤挍(jiào)数岁之中以为常,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挍同“校”,比较。
⑥粒米狼戾,谓散乱堆积。《尚书》,“蒸民乃粒”,粒,谷食。狼戾,赵歧注:犹狼藉也。
⑦盻盻(xì)然,赵歧注:勤劳辛苦貌。一说,恨视貌。其实就是眼睛睁不开的样子。
⑧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序、校,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序者,射也,射与绎,古字通,《尔雅》,绎,陈也。射者,陈列而宣示之。 有学者认为庠有养老的功能,射也是贵族演习射箭的场所。恐不准确。

5.3.2【原文】使毕战问井地①。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②。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 biǎn )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③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④,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⑤。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⑥,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fú)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滕文公派大臣毕战请教施行井田的办法。
孟子说:“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派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啊!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不正确,井田的面积就不平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与贪官污吏必定不尊重田界。田界划分正确了,分配井田、制定官禄就轻而易举了。滕国土地狭小,但也有政府的官吏,也有耕田的农夫。没有官吏,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官吏。我建议,在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市就十分抽一,让他们自行纳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亩。家中有剩余劳力的每人另给二十五亩。丧葬或搬家都不离开本乡。共一井田的各家,进出互相结伴,一起预防盗贼,互相帮助,有了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会亲近和睦。每一方里的土地定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各有一百亩私田,共同耕种公田。公家的事做完,然后才敢做个人的事,这就是官吏与农夫的不同了。这是(井田制度)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调节改善,那就要看国君与您了。”

【注】①井地,:即井田
②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经界:土地、疆域的分界,赵歧注:经亦界也,经界为同意复合词,一说划分疆界。钧,同均,古字通用。谷禄,同意复合词,古人以谷为俸禄,谷也有禄意。
③野人,与住在城里的国人相对,春秋及之前,指不享有政治权利,不用服兵役的农民。此处与君子相对,泛指劳力者,即从事生产、耕作的人。
④圭田,据赵岐注,指从卿以下到士所受的土地,一般为五十亩,供祭祀之用。圭为洁,洁白。表示士因洁白操守而分受此田。战国时期,有个大商人就叫白圭。《史记》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并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⑤余夫二十五亩,据赵岐注,指一家之中,除一位成年劳动力外,其余老少尚可以从事劳动的人。他们也可以受有一定的土地,一般为二十五亩。
⑥守望相助,守望:看守瞭望。朱熹《集注》:“防寇盗也。”

【解读】1、原来这个“为富不仁”是出自阳虎之口啊。正如樊老师所说,古代这个词语说的特别精准,而却不适合现代的社会。当今社会,很多实业家不但建厂扶贫,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难的时候,倾囊相授,捐款捐物。远了说李嘉诚先生造福家乡、扶医助残、顷资办学;后有很多名人捐赠建设希望小学;从08年汶川地震到后来的玉树地震、到去年的河南水患直到两年来的全国抗疫,太多的名人、富人都在捐款捐物,及其所能的帮助百姓,这充分说明了,“为富不仁”并非完全正确的。
当然,也会有人适用这个词;但完全看人品、人心。这也正说明,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辩证的去对待。什么也都有好有坏。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更不能说风凉话,说什么“他有钱,他乐意”之类的言语。

2、就像孟子,也觉得有房住、有地种、邻里之间相处融洽,人们都心地善良,会因公忘私,会先种公田再种私田。但正如樊老师说的,孟子把人都想的太好了,人的动物性依旧存在,自私的一面也依旧存在。

所以说,无论平民还是富人,人自私的一面永远会存在。但如果富人能够乐善好施,帮助他人,说明他内心仍有“仁、善”的一面,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5月5日-孟子5.3有恒产者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