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诚心、用心才会打破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今天难得有一个清闲的下午,没有工作的打扰,泡一杯清茶,抱着金树人老师的《如是 深戏》这本书,继续畅游在他优雅的文字之间,品味世间百态。

今天细读的是这本书的第十四篇,题目叫做“高墙”。

图片发自App

刚一看到这个词,会使人不自觉的联想到“高墙之内”这样的地方,但是很明显,金老师笔下的“高墙”并不会指代“牢狱”这样充满负面能量的词语。

果不其然,开篇金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位新晋的实习心理咨询师,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例,来询者是一位年轻的孩子,虽是孩子,但是脾气却异常暴躁,像一只会喷火的龙,经常莫名其妙的就会对身边的人发脾气。当实习的心理咨询师想尽办法去靠近这个孩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结果发现不管怎么做都是徒劳的,甚至被这只“喷火的龙”弄得伤痕累累,结果自己也变得消沉起来。

由这个小故事而引出了今天所读篇章的主题“高墙”。故事中的这位年轻的孩子,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一堵高墙,情绪的高墙!

情绪的高墙显身,黑影幢幢。这高墙不只是地面上看得见的庞然大物,还深入地下,坚若磐石。墙身的每一块夯土标记着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无论其原始材质是红泥、粗砂、石灰,土中的空隙经过时间的夯实,变得更结实。

不知你的身边是否会有这样的人呢?

读罢此篇,放下书,回顾自己从入职教师开始到现在,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为很多学生当过班主任,在学生中还真有与故事中如出一辙的小“喷火龙”。

与这样的孩子打交道,很多次我都想半途而废。但是想到家长那种期盼的眼神以及诚恳的请求,每每即将放弃的时候,又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重新面对这样的孩子。

其实,像这样在自己心里筑起“高墙”,不愿他人随意走进他们世界内心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愿意别人去亲近他,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负面事件,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把别人拒之“高墙”之外,甚至用更为极端的行为,比如粗俗的语言或行为,来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安全。

过去遇到班里同学有给我报告说,某某某又无欲无故骂人了,我都会把当事人请到办公室来,让他说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骂其他的同学。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我总会上来就质问,为什么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事实证明,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表面上学生好像知道自己犯了错,敬小慎微的听着老师的教诲,其实呢?我说的话,他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絮絮叨叨,我说了半天,感觉道理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就问“你以后还会随便骂同学么?”

“不会了,老师,我保证!”这是多么敷衍的一个答复啊,因为你会发现没过多久,他还是会动不动就跟别人发脾气,破口大骂。

经历过几次之后,我发现我之前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和效果,所以我就在想能否真正走进这样学生的心里,看看他这样发泄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于是,当我再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我不会再像之前,以老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把学生请到办公室来,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说,说什么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般什么都不会做,只是静静的倾听,不打断、不质问,就是让学生把胸中积郁的话都说出来。

结果我发现,这样做反而效果会很好,因为有一次学生在向我倾诉很久之后,突然跟我说,“老师,我之所以无缘无故的骂人,就是因为我感觉没有人会注意我,所有人都会忽视我的存在,我只能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听到这句话,我真的特别开心,因为学生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他已经向我敞开了自己的心门,至少在我和他之间的“高墙”已经开始松动、瓦解了。

今天在看金老师的书时,他提到一个词,叫做“临在”。

他说“临在的状态是一种深入而透彻的陪伴,透过倾听与理解,让双方进入一种心灵的深度流动。前一刻寂静无声,后一时豁然开朗,一如雨浥轻尘。”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去年进行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的时候,有一节课讲授的是咨询技巧,徐科老师也说过一个词,叫做“悬浮注意”,她说在做生涯咨询的时候,往往要把自己的灵魂从身体中抽离出来,“悬浮”在自己和来询者之间,换一个角度去聆听、关注来询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任何人心里的“高墙”都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定是因为某些事长期积累而成的,所以要想打破这堵“高墙”,就必须要耐心去寻找突破口,不能急躁。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心、诚心、用心才会打破心与心之间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