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设置节度使
懂得一点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有一个官职,声名赫赫,那就是节度使,妥妥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其后一百五十年的大唐历史,可以说,是中央政府与节度使的斗争史。
最终,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还是毁灭在节度使制度下。
宋时期,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职,此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01. 大唐王朝节度使的来历
我们知道,唐朝是从隋朝延续过来的,隋朝,是从北周延续过来的,而北周,是典型的鲜卑族汉化的政权,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特征,八柱国,府兵制等等;另外,还继承了另外一项管理措施,那就是:重要地区设置调度军事的机构,刚开始,为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屯田备战,防御外敌,但不得管理民政财政。
唐玄宗后期,为便于迅捷投入战争,支度使开始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权限迅速超越了魏晋时期的都督,时称"节镇",也就是节度使,已经到了独揽大权的地步。
当时,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对于中央政权来说,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了。
02. 大唐节度使最早的出处
根据史书记载,大唐时期,节度使的称谓,最早来自唐睿宗时期,只是,此时的节度使,和唐玄宗开元后期,特别是天宝时期截然不同,此时还仅仅是军事调度,并防御外敌,没有地方行政、财税大权。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载: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03. 既然节度使如此危险,大唐为什么设置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估计在大唐天子心中已经千转百回,思忖再三了,这就如同千年前的周天子分封诸侯之时,自认为当下应该分封,并且中央政权采取的完备措施根本不惧怕分封一样的。
唐玄宗时期,逐步设置集权的节度使制度,也是建立在当时庞大的中央帝国的需要,自然,唐玄宗也是高度自信的——庞大的帝国,容不得节度使不忠诚于大唐;并且大唐也不是一两个节度使的能量能够撼动的。
之所以出现了后来的“安史之乱”,是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后的一系列偏执举措有着直接关系——擅杀高仙芝、封长青,逼迫哥舒翰,致使本可以很快扑灭的叛乱被李隆基一番操作,成了全国性的战乱,为日后节度使封国自立埋下了隐患。
好了,我们说一下为什么唐玄宗开始设置集权的节度使制度——
其一. 经过数十年的开元盛世,大唐的疆域已经空前绝后,但开疆拓土,必定是建立在对异族的统治上,误解、矛盾、冲突在所难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局部战争,如不快速扑灭,容易引起连锁效应。更何况,大唐的边境,始终有强敌对峙,像是西南的青藏的吐蕃,西方的大食等,但长安处于国土正中,出现战乱,是无法及时调集中央军团的,因此,需要在地方建立节度方镇,集中一切资源,快速决断,从而赢得局部战争。
其二、节度使方镇自有一套机构,可以进行财税上的自我封闭管理,当然,还得向中央政府继续进贡。如此,手中有粮,出现任何突发事件都能果断处置,及时解决,并且,能够及时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应对战事,所以在财力上,节度使制度具有优越性。
04. 唐玄宗时的节度使,对比与东汉末的州牧
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州刺史,只不过,当时的刺史,并非行政机构,更无论军事了,它只是中央政府下派巡视的监察机构,不长驻守;但东汉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与西汉时只负责监督考察不同,已经是驻守一方,独揽军政的封疆大吏了,比如刘焉,刘虞等人,都是以州牧的身份成为地方军阀的。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和东汉时期州牧在权力和职责上是一致的,都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最后也都是通过战乱成为一方军阀的。
不同的是——
唐玄宗时期,仅仅是边境地区设置了十镇节度使,目的是守边,“安史之乱”后,不得已认可了事实上已经形成的节度藩镇,但在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及后来的唐宣宗时期,中央政权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努力消除地方藩镇。
而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时期,是全国设置十三州,皆设置州牧,这等于是自己将国家分掉了。
05. 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设置、和地方长官
——1 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主要治理辽东的奚族、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即今保定),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兵九万。
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 平卢节度使
镇抚东北的室韦、靺鞨,治营州(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兵三万七。
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守捉,仅仅是唐朝才有的制度,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当时的军制,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守捉驻兵一般300至7000人不等。
——3 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晋阳府(今太原),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及忻州(定襄,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今山西岚县)三州郡兵,兵五万五千。
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 朔方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灵州(今宁夏灵武),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兵六万四千。
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 河西节度使
对决吐蕃、突厥,治凉州(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兵七万三千人。
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6 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兵两万四千。
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封常清。
——7 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兵两万。
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 陇右节度使
御防吐蕃,治鄯州(今青海西宁),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兵七万五千人。
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 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兵三万九百人。
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 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靖西南,治广州(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辖南海郡、桂、容、邕、安南诸州郡,兵一万五千。
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