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投射。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特别是我们会把自己的“坏”投射给别人。一旦明白这一点,就可以转化自己的心念。
当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逐渐被照亮了;当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会有更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生命力因此增强,像水流一样在自己身上流动。
“你”就是整个世界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可以映照出来访者与其他人的各种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修通了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依恋的完成,也可以改变来访者与其他人的各种关系。
所以,资深的精神分析师会在咨询中,干这样一件事:来访者谈自己和现实世界的任何关系,分析师都会说,你在和我的关系中,也是这样的。
这样做是为了让来访者把他现实中的动力,带到咨询中,然后去觉知、去修通。就好像是精神分析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来访者整个世界的缩影,而分析师作为一个具体的客体,就是整个外部世界。
所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咨询关系是这样的。我们一下谈到的母婴关系,它更具备这个特质。
正常养育中,婴儿一开始就是将妈妈视为整个世界,所以母婴关系就是婴儿的“我”和整个世界的“你”的关系原形,它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模式。
除了咨询关系、母婴关系外,稳定的恋爱关系也具有这个品质。恋爱中,人的爱恨会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如果爱、恨和了解都充分的发生,而恋爱又没有被毁灭,这就是极深的疗愈。
所以,要重视那些稳定又有质量的关系,这些关系中,“你”就是“我”的整个外部世界的缩影,反过来也一样。
我们知道全息理论,讲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的规律等。
可以套用这个理论,任何一个关系,都藏着整个人性,全然搞好了一个关系,就像是搞好了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鲁米的诗就一再表达这个意思。例如前文引用的:
一只看不见的鸟飞过
投下了一闪即逝的影子
那是什么?是你爱的影子
却盛满了整个宇宙。
因此,鲁米在苏菲教派强调找到你的爱人,然后就在这个关系中,修炼自己的灵魂,直至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了悟了“我”的外部内部世界和“你”的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大的话题,却可以浓缩在一个具体的关系中。
问答一
问:武老师,想问一下,自体的坚韧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是关系中形成的依恋吗?
请问怎样培养这种自体的坚韧呢?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吗?可不可以说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强大?
联想到之前的内容,结合这里的内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自体坚韧的人是身心合一的,而自体虚弱的人更容易身心分离呢?
答:所谓自体的坚韧与虚弱,可以理解连续和断裂这对矛盾。在前文中谈到,连续被我们体验为生能量,而断裂被我们体验为死能量。
所以自体的坚韧与脆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是否能体验到,他自身的生能量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任何死能量的打击,生能量都没有断裂,而死能量还被转化为生能量。
自体的坚韧与虚弱,还和我们对爱恨的感知联系在一起,假如你太容易感知到恨,也就是死能量,那你必须发展出你强大的竞争力,就是当别人向你传递死能量时,你能把对方击败。
这个过程会让你强大,但这份强大仍然是比较脆弱的,同时你会担心,对方或敌对阵营的反扑能量也在累积。
相反,如果你容易感知到爱意,那么你的生能量就比较强。其实很多电影电视画面,都在刻画这个东西。
当男主角要被强大的敌人击败时,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孩子,想到他们彼此之间的爱,这一刻他突然爆发了巨大能量,把对方击败。
我们可以说在,这一刻对方传来的死能量或者恨意就要毁灭他了,就是彻底的断裂就要发生了,而他靠爱意的感知,突然把这个裂痕给连上了。
像美剧《斯巴达克斯》中,心里一直住着爱人的斯巴达克斯,问和他实力不相上下的克雷斯,进击的意义只是输赢吗?你有没有找到别的意义吗?
克雷斯觉得这个问题太幼稚,但他爱上一个女人后,他深刻感知到了这份意义,并且在他几乎彻底被毁灭时,心爱女人的注视,带给了他爆发力。
这是电视电影,你可以说是幻想,但现实中我们也知道,不能惹带着幼崽的动物,有些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动物妈妈,在孩子遇到危险时,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可以说,虽然恨意的表达一再成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韧劲,但最好的韧劲是来自于爱。
恨意环境下的韧劲,是这种“无论如何,我相信我都能活下来”,而爱意环境下的韧劲,是另一种感觉“我活着是有意义的”。
问答二
问:武老师,你经常谈到“合理表达恨意”,常见的关系中,如父母子女,情侣夫妻,甚至上下级等,怎样表达恨意才算合理呢?
答:前文讲过“见诸行动”这个概念,见诸行动,是把恨意,也就是毁灭欲,变成了伤害性行为,或者攻击自体,或者攻击客体,或者攻击关系。
而不见诸行动,就是用语言去表达情绪,在关系中袒露爱与恨,同时去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哪怕张力再大,也敢于去表达。
例如,你恨你的伴侣,你把这份恨袒露出来,这时你是危险的,因为表达恨,似乎总有点不正确,会让你处于道德劣势中,并且还容易伤害对方和关系。
但如果对方能直面你的恨,而你们的关系又能作为一个容器,来承接这份表达,那么恨意这份贝塔元素,就会转成阿尔法元素。
但是,如果你不在语言层面、情绪层面去表达恨,转而用出轨等方式去表达恨意,那么这就是见诸行动,而事实性的伤害行为,会让关系的容器一下子出现巨大裂痕,变得难以修复。
关系的容纳能力是非常不一样的,你可以看到,有些关系有一点点恨意的表达,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脆弱,这是因为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都不能承受恨意。
相反,有些关系,恨意的表达总是会被关系给托住,于是双方都会获得这种体验:真诚表达恨意是可以的。
这种体验就是阿尔法功能,不能忍受的贝塔元素不断变成可以忍受的阿尔法元素,也就是恨意不断变成爱意。
怎样才叫做“伤害性行为”,这取决于彼此的感知。如果你明明知道,你的伴侣有些东西是不能忍受的,你非要去干这些事情,那么这时,就会被对方感知为伤害性行为。
问答三
问:听了很多节爱与恨的课,体会是爱而不得变成恨。那还有一种恨怎么理解呢?是就是仇恨。比如陌生人,伤害了你的亲人,你对他的那种恨是怎么回事?
那肯定不是因为爱而不得产生的。再比如,竞争中对方用不正当手段赢了你,由此产生的恨,感觉跟以前讲的爱恨理论都吻合不上,老师能解答一下吗?
答:谢谢你的问题,武老师的确忽略了这一部分,没有好好阐述。应该是他习惯性觉得这是非常好理解的,而亲人间的仇恨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主要篇幅都朝那个方向去表达了。
陌生人伤害了我们的亲人,竞争对手用不正当手段击败了你,这两种情形下的恨意,从逻辑上讲,仍然符合“爱而不得”这个定义。
陌生人伤害我们的亲人,破坏了我们对亲人的爱。竞争对手用不正当手段赢了自己,那也破坏了我们想赢的动力。
并且,相对而言,我们恨起陌生人来比较容易,因为比较容易把陌生人视为充满敌意的“它”,然后表达恨时,就没有太大阻碍了。
但如果去恨充满爱意的“你”,我们就会内疚,就会宁愿收住这股劲来伤害自己。
当然,如果我们连陌生人都不敢恨,从而不能及时保护亲人和自己,这时候的自体虚弱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一位妈妈怀疑保姆虐待自己几个月大的宝宝,她的方式竟然是,调查取证了几个月,等找到确切证据后才起诉保姆。这就意味着她的宝宝,又遭受了几个月的虐待。
问答四
问:追求自体强大是不是也是恨意为主的表现呢?我人生中很多时候都在追求强大自体,这是不是就是以恨意为基础的全能自恋在发挥作用呢?
但如果追求强大或者说是丰富自己、强大自己作为目的的话,是不是爱意反而是一种阻碍呢?活出自己,这是不是一种主观感受居多的状态呢?
如果简单的以世俗标准来衡量,那爱意是不是会阻碍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幼年生活坎坷的人去走向成功呢?
答:的确有你说的这种现象,恨意为主时,一个人可以很强大,就像前面所说这份强大是“无论如何,我坚信我能活下来”,并且在恨意中,不能死还意味着,“我”不能输给“它”。
我们可以输给爱人,却不能输给敌人,否则会有严重的羞耻感。
所以很多自体强大的人,是恨意为主的,但恨意为主的人,也容易是脆弱的人,他们被击败一次,就可能再也不能恢复。例如武老师觉得希特勒可能就是这种情形。
爱意构成的强大,会有韧劲,而恨意构成的强大,在韧劲上容易有欠缺,但也不否认,有少数人会有可怕的恨意带来的韧劲,让他在万般打击和伤害中一样能存活下来。
只是,以武老师所知,这份强大,必然伴随着深深的恐惧。例如很多独裁者,在他们晚年时会有被迫害妄想,稍有风吹草动,就必须要去检查,或者杀人,因为担心周围都是报复者,而老了的自己太虚弱,很容易被灭掉。
思考
无论如何我相信我都能活下来。这句话让我知道,原来我一直处于恨意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断锤炼出来的韧劲,是这样的。
爱意构成的强大和恨意构成的强大,除了在韧劲上的区别外,在自己和周围人的感受上也不同。
带着爱意的强大,自己是幸福的,周边人的感受是舒服的,彼此关系是和谐的;相反,带着恨意的强大,自己是恐惧的,周边的人是紧张的,关系是冲突的,而一旦自己不够强大,就会陷入无边的恐惧。
最好的韧劲来自于爱。我在这个世界,到处寻找你,漫无目的,无始无终,用尽全力。等到年华老去,我不用再寻找时,发现你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